大学生谈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谈职业生涯规划
 
一位大二学生谈职业规划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解的分享.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

第一部分 谈谈职业规划

如果要等到大家在做,才动手,那要么和大家一起平庸,要么大家都一起变强,压力依旧..

In the school of computer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有一个小子一直都很怕人家问他

“what’s is your major ,boy?”

As a matter of fact, he has his major now,and his major is Network Engineering  

但是呢,他还是很怕人家问他是哪个专业的

在计算机学院,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子

成绩不温不火,绩点也是平凡的3.X,课都不早退不迟到,也从不举手发言,老师问问题,头就自然低下,上课乖乖坐在教室前面的角落,也从不在教室睡懒觉,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也不作弊,但是编程一点也不突出,成绩也不是很突出,课后也绝对不会在花那么多时间在计算机的学习上,所以,科研他没兴趣,考研他也没兴趣,科技学术论文也没兴趣,所以,除了一直与他共事的辅导员和他感兴趣的英语老师,其他专业的老师恐怕也不会记住他的名字那么久,就这样,他的专业学习就是这样下去,定义这种状态为——平凡的学习生活。但,他并不平庸。

他一直以来都在为他的未来的一切做准备…

虽然他与他所属的专业已经渐行渐远..

这样的选择,没人知道对错,但,他并不后悔..

好了,回到本文主题了,不要让别人说我“标题党”..

职业规划,这么一个严肃而重要的主题,似乎应该有哪些所谓的“学者,专家们”来发表言论和研究报告才对,我一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根本没有说话的余地吧。

 但,我还是想说下,职业规划,知道就好,明了就行,根本不需要投入太多所谓的经历和时间去研究。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一条小线,很狭窄的空间,或许你现在做的规划,也不过是现在你能看到最好的一切罢了,或者说,是你能看到别人有的,但你没有的东西罢了。

所谓的规划,会随着年纪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累积,以及人生观的改变而又阶段性的差异,所以,规划不宜过于长期。所以,规划应该是渐进的,多样的!因为渐进,所以我们才不会眼高手低;因为多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分散风险。而且,规划最好是要尽早,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准备。

每个阶段都必须提前准备以后会用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机会来临之时,失之交臂。

而,这个过程,要尽早,这也是我的题记中想告诉大家的:

如果要等到大家在做,才动手,那要么和大家一起平庸,要么大家都一起变强,压力依旧..

所以呢,比如,你想去top500的外企工作,那么,你的英语、你的在校经历,你的逻辑思维,你的..都是接下来你需要去规划,去努力的重点,而且要快点去准备了,不要等到大四求职失败,你才在W.C里面发泄大叫:Oh my godness!!

回到现实,给大家讲个规划的简单例子,就是我自己,从大二开始,也正式开始自己比较理性的规划,至少,开始尝试去认清楚自己的个性,

至少,开始着手去准备未来所需要的一切,虽然,一个人在坚持走着与身边人完全不同的路。

但,至少我并不迷茫,并不整天从众,并不追求那些不属于我的东西,并不对未来感到失望,并不辜负自己的现在。

没人可以再违逆自己的个性之下仍然活得很快乐。所以,大学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必须现弄懂你要什么?你内心深处,最需要成就的是什么?

这就是我接下来半年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了。

除此之外,为了未来,还要需要适当的“储蓄”——金钱和健康,只有这样,当工作,学习生活转换不顺的时候,才可以有缓冲的空间,而没有健康,一切都是空谈。

说了那么久,回到文章开头,那个计算机学院很平凡的小子,写了那么长的文章,你以为我还为了我所谓的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好了多好的规划,多缜密的设计。Hovever,我恨惭愧的说,最近因为各种事情的忙碌以及自己近来开始变得随遇而安,整天忙下来,自己需要做的,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事情,却没什么时间去做。

哎哎,算了,毕竟阿甘的老妈也说过:“life is like a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at next to be”

#p#副标题#e#

所以,很多时候,人算不如天算,适时也需要处理一下身边“紧急而不重要”的一大摞事情了!

第二部分 再谈职业规划

太多关于所谓的成功学和职业规划的原理和书籍,有它的可取之处,也当然存在一些吓唬人的地方。

至少,看到现在,有两个key word 是被人拿来玩来玩去做文章的,一个是性格,一个是兴趣,今天想用自己的理解谈谈性格。

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吗?性格是可以被改变的吗?

我经常在身边的年轻朋友以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身上碰到肯定的答案,其中也不乏之前的自己。

因为很多人多深信性格是可以被改变的,职业生涯就是自己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想画成怎样就能画成怎样。

但很多人在尽情写意作画后,终于有一天还是向自己的“性格”低头了,虽然可能不是现在。

而,我想要说的是,虽然不知道正不正确,江山的确易改,本性确实难移,而你所认为可以被改变的,无非是你的行为而已。

    职业生涯的规划,首先必须从一个人的性格入手,其目的是在真正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作出恰当正确的判断。

    正如一个内向、稳健、内敛的人的性格测验,也正如他的测评结果所反映的,是他性格的特征词,而这种性格可能带来的弱势也是非常明显的,易于妥协,没有常性,可能会深陷于内心的某种挣扎,甚至有时候会去转转牛角尖而无法自拔。

     但,这又怎么样呢?这样会很差吗?不会啊,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毕竟我们不是神..

     但是,我们发现,现代的社会所强调的成功的意义,往往都被局限到了创业、开拓、赚钱、交际、关系这些领域内,激情澎湃的演讲也往往会使得我们血脉膨胀而坚信自己可以去改变自己。

     当然,我们可以去改变自己,但是,请注意,我们改变的并不是我们真正的内在-性格,而是我们真正的外在-行为。

     我们的行为可以根据环境的要求以及我们自我的认知而改变,比如,内向的他可以对外展现出乐于交际,勇往直前,积极主动的行为,并选择那些比如销售、市场、公关类型的职业去展现你的行为。

    但是,无论他多么热情努力地去展现,他所期望建立的,最多也就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习惯”,而并不是你骨子里的“血液”,想想每当夜深人静,或者疲惫归来的时候,你外在的行为是否能够给你带来职业的满意?是否可以支撑着你坚定地走下去呢?

    好吧,我们来看看他会展现出来的是怎样一种行为:

    在外人看来,在现实的意义上来说,可能并不能看出什么,但,对于他本身来说,可能往往代表了他对于目前他所处环境认知的一种模糊,可能他希望表现得样样在行,可能他希望展现出八面玲珑,但是这种外在的表现,却与你真正的内在相去甚远。

    当他自己将自己的外在行为模式,和他自己的内在行为模式来进行一个比较:

    其实就会发现,居然存在着如此之大的差异。那么,再仔细想一想,如果他已经将他的外在行为融合为了他“骨子”里面的一部分,有理由认为他应该把这个行为给习惯化了,那么,他的习惯性的行为又是如何呢:

    其实,他后来会发现,他的习惯性行为与他的内在行为是如此的相近,却与他的外在行为相去甚远,(内向的他,还是喜欢倾听,还是喜欢阅读,还是喜欢独自一人思考独自一人有个安静的空间,而不是他所追求的创业、开拓、赚钱、交际、关系这些领域),而这些差异都在提示着,他希望去改变他的行为,但是,他的本性却仍然在主导着习惯性的行为模式。

    这无疑也在提醒着他,是否需要仔细反思你的目前状态与未来职业的选择方向,去真正做回本来的我呢?

    讲到这里,也写不下去了,其实也不过是我这一直以来的一些经历和思想的自白罢了,或许参考性不大,但,我始终觉得,虽然我没学过哪方面的所谓的“专业知识”,在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所说的:

性格与职业的匹配,目的是找到与我们个性相匹配的从业环境;

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目的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而行为与职业的匹配,目的是能动地调整自己的外在行为去符合当前工作环境的要求。

#p#副标题#e#

     所以,对于一个在校大学生来说,你可以不用规划,就像我在“谈谈职业规划”说的一般:

    职业规划,知道就好,明了就行,根本不需要投入太多所谓的经历和时间去研究。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一条小线,很狭窄的空间,或许你现在做的规划,也不过是现在你能看到最好的一切罢了,或者说,是你能看到别人有的,但你没有的东西罢了。

毕竟,所谓的规划,会随着年纪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累积,以及人生观的改变而又阶段性的差异,所以,规划不宜过于长期。所以,规划应该是渐进的,多样的!因为渐进,所以我们才不会眼高手低;因为多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分散风险。而且,规划最好是要尽早,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准备。

每个阶段都必须提前准备以后会用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机会来临之时,失之交臂。

但,也不排除你很“上进”,如果你真的要去做,那我的建议只能是:

有意识,去规划就好,为了一个比赛去写一个几十页精美无比,啰嗦无比的职业规划书,未来一个所谓的“了解自己”去看那么多职业规划的书,去拿自己的问题给人家做决定,决定是浪费青春的事情。

       而我想说,第一,你要做的第一步应该是立足于当前,思考未来要找的这份工作对我个人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们把未来的一份工作当做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或者一个跳板,或者一个赚钱的机会,或者是一个养家糊口的选择,我们都应该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外在行为模式去适应当前的工作环境要求。

        但是就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来说,我们都不能迷失了本来的自我,我们应该在漫长的职业旅程中,尽早地去定位,从当前出发,积极为定位的方向去努力,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刻得去了解自己的本性与兴趣。

     其次,在深刻得认知了自我后,还有一个限制条件我们不能不考虑,就是我们的能力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盖勒普的优势类的书籍,也就是人家所说的的所谓优势,但是,很多人所能理解的优势,无非是你个人的主题才干而已,就是英文中的talent,如何转化为自己的优势strength呢?

    你还需要结合知识knowledge与技能skill,如果你无法将才干变成一种可以始终不断为你带来某种收益的优势的话,你获得成功的几率估计也很小。

    这就意味着,你必须要去努力获得某种知识与技能,结合你的才干,致力于去获得某种优势。我们往往都会在尝试了盖勒普的优势识别器后洋洋自得,我们往往都会在网上做了什么类型的性格测试后觉得很满足,觉得自己仿佛获得了某种神赐的力量,但是在心理专家的眼中,优势识别器无非是将自己的某些部分与自己的另外一些部分去比较,而不是放在一个人群中去比较。

    比如,我们的三门功课的期末考试成绩是60分程序设计,70分高数,85分英文,我们很可能将英文作为我们的优势,但是殊不知,这次期末考试程序设计的平均分是55分,数学的平均分是65分,而英文的平均分是83分,那么,你还觉得英文是你的优势吗?

    因此,认知了自我的主题才干后,多多思考一下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是否足够充分能够支持我们将才干真正转化为优势吧。(这也是我接下来半年要做的事情之一,很难,但,当你跨过那一道道坎之后,回头看看,或许就很淡很淡了…)

    这也就是,我想对那些想了解所谓能力和优势和职业规划的人,所提的建议了。

     类似这样问题的疑惑&求助者很多,大多数人往往多在不停思考,不停揣摩,希望去进行职业规划,希望去找到真正的职业方向。

    但是在找到了某个方向后,又在不停地思考转变是否带来阵痛,转专业是否来得及,或者拼命学习或者投身于社会实践是否值得,时间如流水,白驹过隙,时间与机会就在这种毫无意义的思考中匆匆流逝。

    二十好几后,回头看看,发现问题早就明了,方向早就明确,但是毫无行动,往往是蹉跎了岁月,白费了思考。

    Best wishes to everyone who read my articles, 希望,能对看到本文的朋友们有点用。

#p#副标题#e#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16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职业生涯设计中的10点忠告

    1、无论你现在或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对职业要负责这一点切切不可忘记。   2、切记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实际证明与同事间人事关系融洽将使工作效率倍增。   3、要优化你的交…

    生涯认知 2005年10月15日
    1.7K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块简解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块简解 大学生朋友都知道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题组推荐。 只要做好…

    生涯认知 2010年5月6日
    1.7K
  • 历史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前景与职业规划对策

    历史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前景与职业规划对策 近年来,随着本科生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而历史学作为基础性长线学科,其就业前景相对所谓的热门专…

    生涯认知 2008年5月17日
    1.8K
  • 职业规划—不要轻易改变

      职业规划对自己来说是很重大的事情,不要因为下面五种原因随随便便改变: 你讨厌你的老板。换个工作好了。 你想要更多的声望。找个心理医生吧,你可能处于自信危机中。 你想结…

    生涯认知 2007年5月18日
    2.0K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 摘要:在面对就业压力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是短期性行为。高校应把大学…

    生涯认知 2007年1月9日
    1.5K
  • 职业规划之自我SWOT分析

    职业规划之自我SWOT分析 职业规划的关键之一:SWOT分析。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我们在职业生涯的任何…

    生涯认知 2013年8月25日
    2.2K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