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修辞赏析

木兰诗修辞赏析

  导语:《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因此里面有很多修辞手法,下面请大家跟小编一起赏析木兰诗修辞吧!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诗歌,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作者运用摹状、映衬、设问、顶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热情地歌颂木兰勤劳、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赞扬了木兰不慕名利、热爱和平、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一、摹状

  诗的开篇描写木兰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唧唧”是描摹织布机的声音,这样写,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此外,本诗还有2处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溅溅”是描摹黄河流水的声音,“鸣啾啾”是描摹战马嘶鸣的声音。

  二、映衬

  诗中有4处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一处以“不闻”和“惟闻”作对比,更显得木兰思虑之深。

  第二处和第三处的“不闻”和“但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木兰从军依依惜别的心情。

  第四处把“作官”和“回乡”两种事物加以比较,“不用”和“愿驰”作对比,突出了木兰不爱功名利禄,只盼重返家乡的可贵品格。

  三、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此处是两问两答,都是明知故问,自己作答,突出了木兰忧虑之深,同时有助于唤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顶真

  诗中有3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以上3处,下一句的开端和上一句的结尾词语相同,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语句显得明快,富有节奏。

  五、排比

  《木兰诗》有3处用了排比的手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户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3处都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3个或4个句子连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第一处描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忙碌地准备行装的情景;第二处描写木兰回到家乡,家人迎接木兰的热烈场面;第三处则是描写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乡后,走进家门和重着女装时的欣喜心情。

  六、对偶

  诗中有5处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此5处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内容互相补充,音节和谐优美,富有节奏感。其中,第5处是对偶中含对偶:“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与“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形成对偶;上述两句中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是对偶句,“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也是对偶句。

  七、夸张

  诗中有3处使用了夸张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在这里,对所述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都作了扩大的描写。“十二卷”、“十二转”、“万里”、“百千强”都非实指,而是采取“虚言多数”的手法。“十二卷”是夸张地说征兵文书下达的频繁,以突出军情的紧急;“十二转”是说木兰战功卓著,官爵越升越高;“万里”是极言征程之远;“百千强”是说木兰受到的赏赐之多;“飞”更是夸大地说明行军的快速。

  八、借代

  诗中有2处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2处均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句的表达更加鲜明生动。“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对偶兼用借代修辞手法。“金柝”是古代军队用作煮饭和打更的铜器,“铁衣”指古代战士穿的有铁片的衣甲,是用部分(金柝、铁衣)代替整体(军队),突出战争环境的艰苦。“千里足”实为“千里马”,用“千里马”的特征来代替本体,形象地表达了木兰急于返回家乡的心情。

  九、复沓

  诗中使用复沓的语句有4处: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第一处和第二处分别以相似的词句加以重复,设问中兼用复沓手法,显示忧虑之深。

  第三处以相似的词句在诗中出现两次,反复写出木兰恋家思亲的内心活动和征途上的艰难困苦。

  第四处以相似的句式写木兰的家人迎接木兰归来的欣喜情景。

  十、反复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此句中连用两个“不闻爷娘唤女声”,完全相同的词句,对偶、复沓中兼用反复手法,凸显了木兰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十一、错综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句中的“大儿”与“长兄”同指一人,却故意措辞有别,避免了单调乏味。从不同角度表明家中无人出征,突出木兰内心的.忧虑。

  十二、互文

  诗中使用互文的手法有4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此4处中每句均互相呼应和补充,上文省去了下文里将要出现的词语,下文里省去了上文里已出现的词语。

  第一句,并不是只在东市买骏马……,而是到东、西、南、北的市场去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

  第二句则应理解为打开东阁的门,在床上坐坐;打开西阁的门,在床上坐坐。

  第三句则应该理解为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贴上黄花。不是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贴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第四句应当理解为“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而不能说“脚扑朔”是雄兔的特征,“眼迷离”是雌兔的特征。

  十三、比喻与反问

  诗的最后一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雌雄双兔为比喻,说代父从军的木兰的装束、行为都令人难辨男女;甚至同他在一起的伙伴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时,在比喻中兼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加重了语气,增添了感情色彩。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00341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忆秦娥 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

    题库 2022年11月18日
    20
  • 《夜过鉴湖》《夜泛西湖》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夜过鉴湖 戴  昺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 苏  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

    题库 2022年11月17日
    39
  • 李邕《咏云》阅读答案

    咏云 李邕 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 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 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 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   【注】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辞章。为人耿介磊落,…

    题库 2022年11月23日
    60
  • 王实甫《长亭送别·端正好》阅读答案及赏析

    长亭送别【端正好】 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这支曲子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3分) 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

    题库 2022年11月22日
    38
  • 高考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形象 ——事物形象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事物形象的基础知识。 2.了解鉴赏景物形象的常见题型并掌握其答题方法。 二、考纲解读、知识链接 …

    题库 2022年11月23日
    31
  • 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阅读答案及赏析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题库 2022年11月22日
    3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