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象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1306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张九龄《照镜见白发》感怀身世抒发凌云壮志

    张九龄·《照镜见白发》 宿昔青云志(1),蹉跎白发年(2)。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注释】 (1)宿昔:从前。青云志: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2)蹉…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120
  • 忆帝京翻译赏析

      《忆帝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62
  • 琅玡溪古诗翻译赏析

      《琅玡溪》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前言】   《琅玡溪》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知…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40
  •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意思翻译及赏析

    原文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词…

    古诗文 2022年9月4日
    1.4K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①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②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③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55
  • 初读不解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令人感慨的十句经典古诗词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后世难以逾越的文学高峰。古诗词是伴随着中国人一起成长的,儿时我们读“床前明月,疑似地上霜”;年少时我们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大后我们在“此恨不…

    2022年12月7日
    5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