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1307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语文文言文判断句句式

    语文文言文判断句句式   (—)、用“…者,…也”来表示。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32
  • 让学生自己讲课内文言文

    让学生自己讲课内文言文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让学生解释句中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全班竟无一人准确回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蟹六跪而二螯,…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41
  •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这两句是说,作客在外,主人相请,不能辜负了主人的一片真情实意——我就珍重现在热情的主人的心意吧,因为主人…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6
  • 唐诗送别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王维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译文及注释 送别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往哪里? …

    古诗文 2023年2月18日
    20
  • 古诗和子由渑池怀旧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苏轼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

    古诗文 2023年2月18日
    36
  • 古诗临安春雨初霁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陆游

    作者:陆游 朝代:〔宋代〕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临安春雨初霁译文…

    古诗文 2023年2月18日
    5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