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镑换来的奇迹》读后感500字

【第1篇】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贫困老人,你会施舍他钱吗?如果你身上仅有一英镑,你会愿意给他吗?如果你的家生活十分贫困,你还会愿意给他吗?我相信,你不会的。

但是,有一个人,他做到了,他就是哈维拉。

哈维拉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从小就受到了善良的熏陶,心地变得十分善良。在一次舞会上,哈维拉和少校的女儿哈坎一见钟情。但因为没钱,少校不同意他们的婚姻,他十分失落地来到了的画室里,看到一个乞丐十分可怜,就施舍了他身上仅有的一英镑。没有想到,那乞丐是一个大富翁,并给了他一万英镑做为他的结婚礼物。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听说过,有一个6岁的小姑娘叫朱莉亚,她的不知道得了什么病,十分严重。小女孩打听到,需要奇迹才能恢复。于是,她就拿着一元钱去超市买奇迹。结果,一位知名的神经外科医生收下了她的钱,帮助她把弟弟的病治好了。

故事中哈维拉十分善良,如果是我们,说不定瞄都不瞄他一眼;说不定拍拍衣服瞪他一眼;说不定向他吐一口唾沫,再踢他一脚,骂他一下……但是,哈维拉没有这么做,他在没有钱不能结婚和生活潦倒这两个大困难下,却毫不犹豫地掏出了他仅有的一英镑!了不起,伟大,已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一定要学习哈维拉和朱莉亚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当我们把爱一点点积累起来,说不定会筑起一道爱的呢。

【第2篇】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贫困老人,你会施舍他钱吗?如果你身上仅有一英镑,你会愿意给他吗?如果你的家生活十分贫困,你还会愿意给他吗?我相信,你不会的。

但是,有一个人,他做到了,他就是哈维拉。

哈维拉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从小就受到了善良的熏陶,心地变得十分善良。在一次舞会上,哈维拉和少校的女儿哈坎一见钟情。但因为没钱,少校不同意他们的婚姻,他十分失落地来到了朋友的画室里,看到一个乞丐十分可怜,就施舍了他身上仅有的一英镑。没有想到,那乞丐是一个大富翁,并给了他一万英镑做为他的结婚礼物。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听说过,有一个6岁的小姑娘叫朱莉亚,她的弟弟不知道得了什么病,十分严重。小女孩打听到,弟弟需要奇迹才能恢复。于是,她就拿着一元钱去超市买奇迹。结果,一位知名的神经外科医生收下了她的钱,帮助她把弟弟的病治好了。

故事中哈维拉十分善良,如果是我们,说不定瞄都不瞄他一眼;说不定拍拍衣服瞪他一眼;说不定向他吐一口唾沫,再踢他一脚,骂他一下……但是,哈维拉没有这么做,他在没有钱不能结婚和生活潦倒这两个大困难下,却毫不犹豫地掏出了他仅有的一英镑!了不起,伟大,已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一定要学习哈维拉和朱莉亚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当我们把爱一点点积累起来,说不定会筑起一道爱的长城呢。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365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800字

     乱世播火者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魏蜀吴三家鼎立,终被晋统一。《三国演义》描述的就是从黄巾起义到晋一统天下所发生的种种故事。这期间,群英涌现,奇招…

    读后感 2022年6月21日
    110
  • 读《刘邦》有感800字

    个人还是比较肯定刘邦的。历史要辩证来看,在此,我仅表达我对刘邦的正面认识。 他能屈能伸,分得清轻重缓急,重用人才,不属于理想意义上的英雄,他和项羽完全不同,但属于现实意义上的男人。…

    读后感 2022年7月14日
    113
  • 三年级《西游记》读后感200字

    三年级《西游记》读后感200字: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三(8)班 吕凯乐 最近,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文中曲折情节和离奇经历,令我深有感触。 这就像学习一样要付出努力才能取…

    读后感 2023年2月10日
    27
  • 伊索寓言读后感(精选14篇)

    伊索寓言读后感 篇1   我知道伊索是一个人,他生活在古希腊。伊索是一个人的奴隶,每天都能见闻到许许多多的人与人之间有趣又富有道理的的事情,伊索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把每天看到的事情都…

    读后感 2022年12月3日
    57
  • 《二泉映月》读后感600字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子,平时没事的时候最喜欢阅读。因为我觉得阅读能够给我带来快乐。有一句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最近,我阅读了《二泉映…

    读后感 2022年7月27日
    94
  • 《西方正典》读后感_1100字

    《西方正典》读后感1100字 读完了。不用“终于”(尽管是用时最久的一本书),是为了区别“不愿意读完”和“怎么还没读完”这两种不同的阅读心理。如果对西方文学经典不感兴趣或是基础太过…

    读后感 2022年9月15日
    11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