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学校》读后感1000字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新型肺炎病毒的考验,中国人民变得更加团结,在历史最长寒假里我认真研读了张校长推荐的《重新定义学校》,加深了对以前形成的一些粗浅观念的认识,也对目前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和现状进行了一点点思考。

1.教育成为服务行业,课程成为学校的产品。

记得是大学老师在一次聚会时曾问过我们,学校的产品是什么?当时我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学生”。难道不是吗?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想必也有很多同仁和我一样都这么认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自然是教育的产品了。当时,孙主任说了一句:“是课程”。孙主任毕竟是老骨干,接触的先进、前沿的教育理念比较多,她说的答案我也就笃信不疑了。

看来,是时候该更新观念,重新定义学校和教育了。

把教育看做是服务业,其实就是削弱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宰地位,突出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的一面。学生是顾客,顾客乃上帝,如何让我们的“顾客”满意就取决于我们所开发的产品——课程,能否满足每一个“顾客”的需求。

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要好好开发课程,成为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

2.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我们想让其成为的样子。

很多专家都说过,教育应该是“科学种田”,而不是“机械生产”。李希贵校长也谈到这个问题,很多学校为了彰显所谓的“特色”,1000位学生就买了1000个葫芦丝,于是学校就成了艺术特色学校;为了把学校办成体育特色学校,给学生买轮滑、买篮球,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强化训练,如此,学校就成了体育特色学校。我也参观过许多类似的特色学校,比如书法、科技、国学等等,学校似乎成了一个生产、制作“特色产品”的加工厂,所有学生不管是否有此特长和爱好都被放在一个模具里加工,最终生产出的产品都极具特色,可是请问,艺术特色学校里五音不全的怎么办?体育特色学校里喜欢唱歌的怎么办?

所以,很不赞成学校如此“特色”,而应该是围绕学生人格健全的目标,围绕着把学生唤醒,围绕着把学生培养成更好的自己来进行科学地教育。

3.实现平等,才是真教育。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告诉我们,教师高高在上,是发号施令和指点江山者,而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者和依赖者。李希贵校长告诉我们:学校里还需要存在一种特别重要的东西,如果找不到它,教育就永远会面对假象。这个东西就是——平等。

教育是唤醒,是走进。作为教师,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将其点燃和唤醒。而如果没有平等,就走不进去,学生只会对教师敬重有余,而做不到真正的喜欢。

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人去尊重,去看待。蹲下来和他(她)平等地说话,把他们当做朋友,甚至是某些方面需要学习的对象,如此,我们便越来越近了,那么我们离真实的教育也就不远了。

《重新定义学校》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有空的教师可以多多研读一下,再次感谢张校长的推荐。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5986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论语》读后感1300字

    成长因经典而精彩 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悠悠文明长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颗“星”――儒家的《论语》。它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经典,我的成长因它而精彩! 说…

    读后感 2022年7月26日
    77
  •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600字――《为了胜利》观后感

    1931年9月18日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日,看了一部一爱一国题材的电一影,名为《为了胜利》。说实话这是我看这种完整叙述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纪录片,感触颇深! 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一天,绝不能…

    读后感 2022年7月16日
    146
  • 读《爱迪生》有感600字

    爱迪生的一生只仅仅是为人民服务。爱迪生自幼就爱学习,他自己练就了一身的本领,能吃苦耐劳,还有坚韧不拔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爱迪生传奇伟大的一生,也是爱迪生一生价值的最好写照。 我敬佩…

    读后感 2022年7月27日
    73
  • 《精益创业方法论:新创企业的成长模式》读后感_700字

    《精益创业方法论:新创企业的成长模式》读后感700字 一句话总结:精益创业方法论实操办。 阅读类型:互联网思维书籍,混沌商学院第四本书籍 阅读评价:四星 龚焱,未曾听说,只是在混沌…

    读后感 2022年9月15日
    91
  • 《史海回眸李鸿章》读后感400字

    《史海回眸李鸿章》读后感400字! 最近看到这么一句话: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现:什么时候去到一个城市、什么时候选择专业和职业、什么时候结婚以及身边发生的重要事件..都是命运的…

    读后感 2023年2月5日
    37
  • 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

    【第1篇】 多年前,一次偶然读到《信客》,于是我知道有一个人叫余,有一本书叫《文化苦旅》。那时的我年少浮躁,根本没办法读一篇散文的耐心,但对于《信客》却百读不厌,很喜欢。 里,我买…

    读后感 2022年7月2日
    11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