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令》读后感2000字

《中国节令》读后感2000字!

2020年6月21日是父亲节,很多人并不知道也是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要说我们大中华的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绝对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也大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宝库。

那么,古人是如何发明出二十四节气的?中国节令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有哪些习俗?它们又有哪些文化内涵与隐意呢?

《中国节令》这本书讲的是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到明清两代的节令习俗和节令文化活动。作者林永匡和王熹通过爬梳要典、方志、笔记、文集、书信、诗歌、碑铭、墓志等典籍,对中国古代节令文化进行剖析、总结、研究,详细阐述了中国节令的发展演变,可以说这也是一部古代中国节令文化史。

所谓节令是指节气、时令。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制定历法时,以二十四气来分配十二月。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

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是十二个节气。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十二个中气,合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记载,也说明了我国古人的智慧非凡。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时令又称为月令、岁令、政令,所谓“时令,随时之政令。”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事生产关乎民生大计,所以古代天子居明堂,行月令,是很隆重的事情。要“布德奉法、起居服色、郊天祈谷、祀祭禖傩、礼乐、历候、布农事”等,内容涉及“劝桑蚕,出禄,发赈爵赏,兵戎,礼贤,聘士,赞杰俊…”(《月令广义》),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那么,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对生产来说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正如荀子所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再比如农事生产的“清明下种、谷雨下秧”。

至于为什么把24节气作为一年四季的标志和界定。在中国古代,对春夏秋冬和二十四个节气本身都有明确的解释。

比如,四季的意义:

春:也,动而生也。

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秋:緧也,緧迫品物,使时成也。

冬:终也,物终藏也。

二十四节气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与此相关联的物侯观。从时序上每月六侯,有各种应时出现的物侯现象,这与各个节气之间都有关联的。

比如,孟春之月(正月)的物侯为,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獭祭鱼。候雁北,草木萌动。仲夏之月(五月)的物猴为,螳螂生,䴗始鸣,反舌无声,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中国古代四时有节的节气,就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对岁时气象,物候的科学认识和总结,是古代历法的伟大创造。

关于节令文化活动,《中国节令》告诉我们,中国古代节令文化内涵宏富,外延广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历朝历代,传承相继,履盛不衰,故最具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构件和组成部分。

节令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大系统”而言,则又包含着“时”“空”“人”“文”“地”“物”“节”“候”等诸多文化要素,这些要素又是通过“四时”之有节的“节”和“令”加以聚光。

中国的岁时节日,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的季节气候。简单来说,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一种节气时令,也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所共同遵循的一种“时序”与“生物自然钟”

以夏至和端午来说。

夏至是:“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是白昼最长的一天,阴气和阳气相争,万物的生死在此时分界。

夏至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祭祀节日,古代帝王要在都城北郊祀地,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结束后,文武百官放假三天,回家祭祖,与亲友过节。《汉书·郊祀志下》记:“夏至祠地,皆并祠五帝而共一牲,上亲郊拜。”说的就是夏至祭祀的文化。

夏至的时候,君子要斋戒,居处必须遮掩身体,不要急躁,要节制欲望,不要有所冒进,要淡薄口味,要安定心气。这也是炎炎夏日的养生之道。

端午在夏至之后,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第一个五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天气,故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唱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唐玄宗有诗曰: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讲的也是端午节。

战国时代起,北方中原地区的人们把五月初五视为恶月,恶日,当做驱邪之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南北地方的岁时节日风俗,比如端午节也产生了交流和融合。虽有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或饮菖蒲酒,但是端午节已不再纯粹是“恶日”,出现了不少娱乐活动。比如,斗百草之戏,赛龙舟。

每逢这种节日,天子要通赐百官宴。比如,明代每岁节日时,天子要赐给百官饮食于午门外。还要举行庆典,祭祀祖先。特别讲究。

古时的很多习俗,也延续了下来。比如,现在我们过端午,有赛龙舟,拜神,祭祖,挂艾草,吃粽子,饮雄黄酒,拴五色丝线等习俗。

端午时节,高温湿热,蚊虫滋生,人们的食欲下降,吃粽子、饮雄黄酒能健脾开胃、祛除燥热,这些随节日而生的饮食习俗都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国还有许多独特的节令习俗,比如,立春的鞭春、打春牛,正月初七的吃煎饼、剪彩、做,元宵节的祭蚕神、迎紫姑,二月二龙抬头,打社,饮福,重阳节吃花糕,喝菊花酒。等等。

总之,我们的中国节令文化活动,兼具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时,还具有民族性,群体性和延展性。就像《中国节令》里说的,明“史”可溯“源”,鉴“古”方知“今”。通过对中国古代节令文化的剖析、总结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历史场景,并由此寻求“新”的创造“源泉”,激发出“新”的民族“凝聚力”。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6395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读《挖井之僧》有感200字

    从前,在两座山上分别住着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两人几乎同一时间,来到小溪挑水,天长日久,两人成了好。时间过了五年,忽然有一天和尚不再来挑水了,道士很担心,决定去看看他的老友。道士匆忙…

    读后感 2022年7月25日
    115
  • 我看李逵的孝

    我看李逵的孝――我读《水浒传》之三 黑旋风李逵,这个人留给不同的人不同的印象。在我的心中,他不仅是个豪爽、正直的大英雄,亦是一个大孝子。他的事迹,堪称孝敬父母的典范。 那天,公孙胜…

    读后感 2022年6月17日
    164
  • 《科学偶然故事》读后感1000字

    读了许多科普书籍,其中感悟最深的是《科学偶然故事》,顾名思义,这些故事都是科学家在生活或实验中偶然发现的某些怪事后取得了成功。这怎么会是他们遇到了,而我们没遇到呢?答案很简单,那些…

    读后感 2022年7月22日
    95
  • 丢三落四的小豆豆读后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5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丢三落四的小豆豆》这本书讲的是,小豆豆从儿时的巴学园中自由成长的事。虽然小豆豆尝试的每一件事都失败了,但她始终坚…

    读后感 2022年10月21日
    91
  • 心理学书籍《读懂心灵》读后感600字

    心理学书籍《读懂心灵》读后感600字: 《读懂心灵》是一本以各种小故事构成的心理书籍。书中分有八个小主题,其中最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题一一在失意与缺憾中修复自己,其中的一句话…

    读后感 2023年2月8日
    53
  • 《20美金的价值》读后感800字

    守望亲情――读《20美金的价值》有感 亲情是手中的针线, 亲情是手上的老茧;亲情是手捧的一分温暖,亲情是肩头的安稳靠山!在生活中人们是离不开亲情的,只要你细心体味,你会发现在我们的…

    读后感 2022年6月17日
    20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