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令》读后感2000字

《中国节令》读后感2000字!

2020年6月21日是父亲节,很多人并不知道也是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要说我们大中华的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绝对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也大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宝库。

那么,古人是如何发明出二十四节气的?中国节令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有哪些习俗?它们又有哪些文化内涵与隐意呢?

《中国节令》这本书讲的是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到明清两代的节令习俗和节令文化活动。作者林永匡和王熹通过爬梳要典、方志、笔记、文集、书信、诗歌、碑铭、墓志等典籍,对中国古代节令文化进行剖析、总结、研究,详细阐述了中国节令的发展演变,可以说这也是一部古代中国节令文化史。

所谓节令是指节气、时令。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制定历法时,以二十四气来分配十二月。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

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是十二个节气。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十二个中气,合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记载,也说明了我国古人的智慧非凡。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时令又称为月令、岁令、政令,所谓“时令,随时之政令。”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事生产关乎民生大计,所以古代天子居明堂,行月令,是很隆重的事情。要“布德奉法、起居服色、郊天祈谷、祀祭禖傩、礼乐、历候、布农事”等,内容涉及“劝桑蚕,出禄,发赈爵赏,兵戎,礼贤,聘士,赞杰俊…”(《月令广义》),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那么,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对生产来说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正如荀子所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再比如农事生产的“清明下种、谷雨下秧”。

至于为什么把24节气作为一年四季的标志和界定。在中国古代,对春夏秋冬和二十四个节气本身都有明确的解释。

比如,四季的意义:

春:也,动而生也。

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秋:緧也,緧迫品物,使时成也。

冬:终也,物终藏也。

二十四节气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与此相关联的物侯观。从时序上每月六侯,有各种应时出现的物侯现象,这与各个节气之间都有关联的。

比如,孟春之月(正月)的物侯为,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獭祭鱼。候雁北,草木萌动。仲夏之月(五月)的物猴为,螳螂生,䴗始鸣,反舌无声,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中国古代四时有节的节气,就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对岁时气象,物候的科学认识和总结,是古代历法的伟大创造。

关于节令文化活动,《中国节令》告诉我们,中国古代节令文化内涵宏富,外延广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历朝历代,传承相继,履盛不衰,故最具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构件和组成部分。

节令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大系统”而言,则又包含着“时”“空”“人”“文”“地”“物”“节”“候”等诸多文化要素,这些要素又是通过“四时”之有节的“节”和“令”加以聚光。

中国的岁时节日,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的季节气候。简单来说,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一种节气时令,也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所共同遵循的一种“时序”与“生物自然钟”

以夏至和端午来说。

夏至是:“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是白昼最长的一天,阴气和阳气相争,万物的生死在此时分界。

夏至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祭祀节日,古代帝王要在都城北郊祀地,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结束后,文武百官放假三天,回家祭祖,与亲友过节。《汉书·郊祀志下》记:“夏至祠地,皆并祠五帝而共一牲,上亲郊拜。”说的就是夏至祭祀的文化。

夏至的时候,君子要斋戒,居处必须遮掩身体,不要急躁,要节制欲望,不要有所冒进,要淡薄口味,要安定心气。这也是炎炎夏日的养生之道。

端午在夏至之后,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第一个五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天气,故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唱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唐玄宗有诗曰: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讲的也是端午节。

战国时代起,北方中原地区的人们把五月初五视为恶月,恶日,当做驱邪之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南北地方的岁时节日风俗,比如端午节也产生了交流和融合。虽有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或饮菖蒲酒,但是端午节已不再纯粹是“恶日”,出现了不少娱乐活动。比如,斗百草之戏,赛龙舟。

每逢这种节日,天子要通赐百官宴。比如,明代每岁节日时,天子要赐给百官饮食于午门外。还要举行庆典,祭祀祖先。特别讲究。

古时的很多习俗,也延续了下来。比如,现在我们过端午,有赛龙舟,拜神,祭祖,挂艾草,吃粽子,饮雄黄酒,拴五色丝线等习俗。

端午时节,高温湿热,蚊虫滋生,人们的食欲下降,吃粽子、饮雄黄酒能健脾开胃、祛除燥热,这些随节日而生的饮食习俗都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国还有许多独特的节令习俗,比如,立春的鞭春、打春牛,正月初七的吃煎饼、剪彩、做,元宵节的祭蚕神、迎紫姑,二月二龙抬头,打社,饮福,重阳节吃花糕,喝菊花酒。等等。

总之,我们的中国节令文化活动,兼具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时,还具有民族性,群体性和延展性。就像《中国节令》里说的,明“史”可溯“源”,鉴“古”方知“今”。通过对中国古代节令文化的剖析、总结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历史场景,并由此寻求“新”的创造“源泉”,激发出“新”的民族“凝聚力”。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6395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放学后》读后感_1500字

    《放学后》读后感1500字 真相在别处——读《放学后》 tips:东野的书除了三两本会重读,大部分应该不会认真去看第二遍,所以看完一本写的读笔会有剧透!有剧透! 《放学后》是东野早…

    读后感 2022年9月6日
    64
  • 《盗梦工厂》读后感_1700字

    《盗梦工厂》读后感1700字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还以为是盗梦空间的小说版,然而封面并不是小李的绝世美颜,这简直不符合小说的发行宣传原则啊,再仔细一看,原来并不是,这是一部对于现代教…

    读后感 2022年9月15日
    126
  •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2000字

    作者:查尔斯·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遗腹子,贪婪凶狠的后父把大卫送去给他舅舅抚养,大卫的童年和佩格蒂和其收养的一对孤儿艾米莉和汉姆一块度过。不足十岁时,大卫又被后父送去当童工…

    读后感 2022年9月5日
    329
  • 观《神探狄仁杰》有感800字

    “朝堂空也!”这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在狄仁杰逝世后满含伤痛不舍说的第一句话,一个人死去却令繁盛的大唐朝朝堂空空如也,此人到底有多大的才能和人格魅力,才能令一代女皇说出如此悲伤惋惜的话?…

    读后感 2022年7月13日
    114
  • 读《地雷战》有感500字

    “轰隆隆,轰隆隆……”地雷一个接着一个地爆炸,那小鬼子被炸得鸡飞蛋打,狼狈不堪。看得我精神振奋,连声叫好。那是我在读《地雷战》这本书时的情形。大家也一定看过吧?没看过的就听我讲讲吧…

    读后感 2022年7月21日
    155
  • 读《那个蠢女孩是我》有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6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翻开《读者》,映入眼帘的一篇故事——《那个蠢女孩是我》让我感受颇深。这篇故事主要写了&ld…

    读后感 2022年10月23日
    4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