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1000字

《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1000字!

作者:薄荷在1998

说起冯骥才先生,总觉得陌生又熟悉。

翻开这本散文集,目录中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闯进眼里:挑山工、珍珠鸟、捅马蜂窝、黄山绝壁松。嘿,原来是我们的老朋友啊,心里蓦地蒸腾起一股子亲切的滋味儿。久违了老朋友,我已长大多时,一不小心把您遗忘在儿时的课本里了,先生莫怪!

冯骥才先生与我的祖父同龄,虽是长辈的年龄,但读他的文章仍让人觉得这是一位朋友在透过纸面与你交流。先生的文字质朴而不失灵韵,耐人咂摸。我想正是这种质朴赋予了文字跨越年龄的力量。

人生滋味这本集子一共七章,把先生的散文分为生活、万物、四季、人生、文雅、山川、文化几类专辑。我最爱的是先生笔下的万物和生活。

看先生写万物绝对是种享受,在他笔下万物有灵且美。花鸟鱼虫都有自己的性子,每一样都生机盎然,绝不无聊。看他笔下的小生灵,惊叹于他把自己的好奇心保护得那样好,于是好奇心也拿出敏锐的洞察力赠予他。他写“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他写生性怕人的珍珠鸟在肩头熟睡,他写蜇人的马蜂像是壮烈牺牲的英雄,他写警敏的麻雀儿有不屈的灵魂,他写路边的小野花也有澎湃的生命力。他写的那样好,那样生动,生活里司空见惯的一景一物突然间有了动人的曲调,让你不由得惊呼:以前怎么没注意到!

我总是爱看别人写这些美好又细微的生活碎片,就像爱看一颗大树枝杈上斑驳的树叶,看起来那么相似,每一片又那么不同。叶子自有叶子的美丽。但我讨厌那种挖矿式的散文,匆匆忙忙讲完一件小事就开始掘地三尺,势必要将这片树叶与五千年文化与历史的长河或人类生活中未解的种种大道理关联起来。每当读到那种散文,我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冲着欣赏枝叶的美丽而来,却被忽悠去挖了矿,说不出来的生气。

冯骥才的文章妙在格外老实,发自内心的文字是不会矫揉造作的,我足够信任老先生。他写什么都格外生动,我想是因为他总是愿意站在被写的事物的角度上去看待世界,试图理解他们。写会叫会飞的小鸟,亦或是不会说话的松树都是如此认真对待。所以他的文字会飞会跳会有壮烈的生命力。

他很善于从身边的一景一物中汲取力量,比如挑山工,比如珍珠鸟,比如保卫家园的英勇马蜂,比如舍不得丢掉的破旧书桌。生活谈不上善待他,让他经历十年浩劫,让他的家毁于地震,让他和死神打过照面,但他笔下的生活仍然鲜活,一支笔饱蘸脉脉温情,书写出对人生汹涌澎湃的爱意和珍重。

先生心境如此可贵,把一年四季人间百态都腌渍得各有滋味。这不仅有岁月的魔法,也少不了作家的独门秘笈。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6433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聪明的小鸭子》读书笔记200字

    ,我看了《聪明的小》这个故事。故事是讲一只小正在玩,突然,这时从他身后窜出一只大狼狗,张嘴就要吃它,小鸭子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大上狼狗上了当,小鸭子逃走了。 我想:大狼狗好…

    读后感 2022年6月22日
    156
  • 《红奶羊》读后感300字

    在这个里我看了一本短篇小说――《红奶羊》。看完后,我深有感触。 《红奶羊》讲的是幼狼黑球一出生,它的就去世了,黑球还太小,需要乳汁来喂养,于是,狼黑宝吧母羊茜露儿抓到葫芦山洞,让茜…

    读后感 2022年7月30日
    82
  • 《货币银行学》读书笔记600字

    金融机构体系概况: 1979年以前,我国基本上是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即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金融管理和货币发行的职能,又从事借贷、储蓄、结算、外汇等业务经营活动,是各项信用活动的中心。…

    读后感 2023年2月16日
    38
  • 关于死亡——《摆渡人》读后感600字

    关于死亡——《摆渡人》读后感600字 最近读了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一本畅销小说《摆渡人》。讲的是一个小姑娘迪伦在去看爸爸的途中遭遇车祸死亡。作者巧妙地运用活人的视角,写了迪伦…

    读后感 2023年2月8日
    34
  •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00字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00字: 文/王翁|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

    读后感 2023年2月9日
    34
  • 夏洛的网读书笔记600字

    【第1篇】 读《夏洛的网》有感 今年,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这本书就是――《夏洛的网》。 这本书讲述了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其中威…

    读后感 2022年7月6日
    13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