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他看见的是什么,那么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
【作文评析】
为前路播下花种
黑白的光影里,两个孤魂游荡着,开裂的土地、烧焦的树木前,隐约能辨认出,那是一个父亲和一个孩子,推着一辆破烂的超市手推车穿行在行将末日的人间地狱里,这是一张曾震撼过我的电影海报,片名叫做《末日危途》。
评析:只要有文字感觉的人读到这一段就会知道这是篇好作文,因为这段文字具有以下三个亮点:
1.较高的选择意象能力
“黑白的光影”“开裂的土地”“烧焦的树木”,几笔把人间末日的画面勾勒出来,说明这个同学具有较强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画面可能有的同学也看到过,但他不一定能快速提取出这些鲜明的意象。这就是分别。
2.成熟的叙事意识
从光影,到游魂,再到父子,这一逻辑顺序本身含着强烈的神秘感,这是深谙叙事逻辑的表现。有的同学可能只会这样表达:我看过一张电影海报,海报上画着……一旦这样表达,就成了三流水平了。
3.在悄悄的叙事中推出文章的主体——父与子
看到“父与子”,阅读者就知道,她将要写什么了。作者与阅读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这既是写作者的快乐,也是阅读者的幸福!
再来看第二段:
世界已成为真正的地狱,尘埃笼罩的暗夜下,人开始吃人,人开始畏缩在自己的小屋里,然后自杀,孩子就这样失去了母亲。但父亲告诉他——我们去海边,七八岁的孩子,炼狱的世间早应将他带走,而父亲却把他紧抱在怀里,指着大海的方向,告诉他向前。
评析:整个语段,用一个“但”字构成转折,前半段强调孩子面临的世界是一个“地狱”,“但”字之后强调父亲给孩子未来的希望“海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生存环境”的话题。
同时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一方面是地狱的绝望,一方面是大海边的一线生机,这种张力就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再来看第三段:
前路上,他们遇到了食人团体。团伙们有枪,啃着骨头,在雨夜里成群游荡,砸吧着嘴里的血香,四处觅食。父子躲在壕沟里。凝视着孩子惊恐的瞳仁,父亲说——我会保护你,我们也有枪。但他轻描淡写地带过了枪里只有一颗子弹的事实,有些事不能让孩子知道。远处飘来阵阵食人盛宴的声音,父亲将孩子紧搂着,背对着那吃人的森林,仿佛在说着:向前看,我们去海边。
评析:这一段写了这对父子面临更大的危机,而父亲把危机给掩盖过去,尤其用后部的叙述方式,强调父亲对孩子的“遮蔽”,使叙述跳脱灵活,再加上紧跟着的两句议论,把观点点透:“有些事不能让孩子知道”。
作者的会写,就表现在这里。画龙点睛之笔,会让阅卷者为你的聪明而喜悦,给你高分。
再来看第四段:
对父亲而言,海可能只是一个激励孩子的意象,到达了海滩,又能怎样呢?不会有人来救他们,大家谁都得自己救自己,而谁最终都救不了自己。死局面前,父亲为什么要徒劳地努力?或许答案就是为了孩子。浪漫地、决绝地铺开一条有着渺茫希望的前路,拖着支离的身体,推那孩子前进。
评析:这一段是至关重要的一段,因为它让文章向纵深发展。很多考生的文章只能在原地打转,就像是没有钻头的钻。这位同学非常清楚,作文是表达个人见解的,不是来复述这个电影故事的。
这一段就开始集中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死局面前,父亲为什么还要努力”,这就是她思考的着力点,也就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在死局面前,父亲也要为孩子铺一条路,“浪漫地”“决绝地”这两个词用得太好了。这就是思考的质量。浪漫而决绝,表达出了父亲的品质,让表达具有了重量。
再来看后面两段:
孩子的路上,他没有看到丧母的彻骨之痛,没有看到嗜血的人性,他学着父亲,懵懂坚毅地向前走。从影片中蹒跚而行的父亲的背影里,我仿佛看见了许多身形交叠在一起的父亲们,他们在古往今来、在世界各地,构筑着孩子们的前路,除去杂草、种上花种,希求着那些鲜花会走进他们的眼睛,融化在他们宝石般的眸子里,伴他们走完一生。
《美丽人生》里的父亲在我面前一蹦一跳地走过了;丰子恺背对着我为孩子们画图画了;曾国藩的家书写了许久许久,我没见他搁笔……我也看见了我的父亲,在人头攒动的等会上将我扛在肩头,不看骂骂咧咧的路人、贼眉鼠眼的小偷,只赏那一夜的华灯初上。
评析:这两段先说了父亲这样做的效果,孩子得到了呵护;进而由这部电影而扩展开去:《美丽人生》中的父亲、丰子恺、曾国藩及自己的父亲,文章瞬间写到了古今中外,甚至落脚在自己的生活上……文意得到了拓展,意韵更加深远。
这就是写作的智慧,表明这个同学逻辑思维清晰而深刻。这哪里是那些不善于思考,思维极为狭窄,只能在点上画圈的同学能比的呢!
再来看看最后的两段:
孩子每天往前走,他的所见所闻,不管是什么都将成为他的一部分。我们当做的,就是为他们剔除路上的污浊、播上花种,让他们的生命中多一缕清香。为了孩子,也为了未来,这是教育。
影片末尾,父亲心力交瘁,倒在了海滩上,没有人来救援。他绝望了,而孩子,那个曾依偎不前的小男孩,却坚毅地接过父亲递来的枪,仿佛在承诺,他会活下去。这一刻,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评析:倒数第二段,回扣材料,水到渠成,并没有贴标签之病;最后一段,再回扣电影情节,深挖一笔,那个孩子走出了绝望,让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与标题“为前路播下花种”遥相呼应,首尾圆合,功德圆满。
我一直不大赞同学生以一部电影、一篇文章的故事为载体写文章,因为,很多考生这样写往往会陷在原有故事里而消没了自己的观点,不仅不能为我所用,常常会弄巧成拙,自己被故事淹没了。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者对材料用得得当,确实是让电影故事为自己的表达服务而不是相反。
总评:
通观全文,作者并没有采用常见的论点——论证——论据模式,也没有大段大段的引经据典、议论说理,而是把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在一段叙述完成后加入适当的议论,既不破坏文章的趣味性和完整性,又增添了思想性。
议论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展开、升华,可见作者的思路十分清晰严密。
作者在文章的后半段还举了丰子恺、曾国潘等人的例子,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因为有前文的铺垫,所以没有高中生作文中常见的论据生搬硬套之通病。上面这篇满分作文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材料作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