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以及经选育之后果实的实用、药用及他用。题目《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本原文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国成功进行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其实,它们已搭乘过先前发射的神舟飞船和返回式卫星,算得上是航天旅行的老乘客了。那么,航天飞行为什么要带上这些植物种子呢?它们也能向我们描述美妙的太空之旅吗?
植物的种子是不会讲话的,但是我们有办法了解它们在航天旅行中的经历。科学家们让这些从太空归来的种子生根发芽,再和没有上过太空的同类植物相比较,常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差异。例(lì)如,搭乘过神舟一号无人飞船的茄子种子,栽培后结出的果实有的比篮球还大,有的却比鸡蛋还小。科学家们从中筛(shāi)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从而推进农林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专家们已经培育出“太空水稻”“太空番茄”“太空黄瓜”“太空辣椒”等新品种。它们普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等优点。这些优点从何而来呢?从太空中来。
在浩瀚(hàn)的太空中,由于宇宙射线的辐(fú)射,由于处于微重力、高真空的特殊环境,使得一部分植物种子内部的遗传物质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植物种子后代朝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改变,如,果实变大,抗病性增强,而有一些变化则相反。科学家对经太空遨(áo)游的植物种子进行选育,不断地选育优良的变异植株,淘汰(tài)那些不良的变异植株,并将优良的变异植株经过四代以上培育,使其性状稳定,最终培育成新的太空品种。
现在,太空蔬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yáo)。例如,太空黄瓜里铁和维生素C的含量都大大提高;太空葫芦可以长到一米长;太空辣椒不仅个大味美,还结出了漂亮的黄色甜椒和红色甜椒。另外,因为太空蔬菜抗病力强,所以在生长过程中很少使用农药。它们是有益健康的绿色蔬菜。
除了食用,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还有很多用武之地呢!科学家发现,用太空种子培育的菜葫芦有的变苦了。这是因为里面苦瓜素的含量提高了。于是就有专家打算从太空菜葫芦里提取苦瓜素,研制治疗糖尿(niào)病的良药。还有的科学家正在致力于培育更美更新奇的太空花卉,美化我们的生活。此外,人们还希望通过太空育种,获得耐旱、耐盐碱(jiǎn)的新草种、新树种,用来更好地绿化祖国,保持水土。
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其实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教材解读
课文简说
这篇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知识性、趣味性很强。全文共6个自然段,段落之间条理清楚,层层深入。
首段开门见山,点明了题意,明确了本文要说明的客观事物──“特殊乘客”,即经过航天旅游的植物的种子,同时,以两个设问句导入下文。
第2自然段,以搭乘过神舟一号无人飞船的茄子种子为例,说明“特殊乘客”的变化,并指出它们变化之后的优点,自然而然地引发人们的思考:优点从何而来?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个要说明的问题──它们产生变化的原因。
第3自然段,概括而有序地介绍了促使这些植物种子产生变化的两方面原因:一是来自大自然的,即宇宙射线的辐射与微重力、高真空的环境,使其内部遗传物质发生了微妙变化;二是来自科学力量的,即科学的选育,使其良好的性状逐渐稳定。
第4、5自然段,依次就太空蔬菜的食用、药用和其他用途进行了介绍,说明这一科研成果能够造福人类。
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赞颂了聪明勤劳的科学工作者。
选编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学习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
词句解析
对句子的理解
① 除了食用,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还有很多用武之地呢!
“用武”本义是指使用武力、用兵,“用武之地”形容作用的范围。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除了食用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作用。
② 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其实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魔力”指使人沉迷的吸引力。作者深深惊异于植物种子的变化,说它似乎获得了某种魔力;又把科学家们比作使种子产生美妙变化的“魔法师”,借此赞美了科学研究的神奇力量,赞美了聪明勤奋的科学工作者。
对词语的理解
变异植株:在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植物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由此发育而成的植株的一些特征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植株就是变异植株。
美味佳肴:“肴”本来的意思是做熟的鱼肉,在本文中是指味道美好、营养丰富的太空蔬菜。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热爱科学的情感。
3.了解太空蔬菜的变化和作用,初步学习课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建议
1.课文线索清晰,说明有序,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梳理线索,再质疑问难,在交流中理解课文的意思。太空育种培育出的蔬菜、花卉,有的学生可能有所接触,可以在交流中让学生说说,也可以提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留意。
文中的一些科技术语,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学生难以准确理解,但这些词语并不影响学生粗知文章内容,可以不必深究。
2.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重要特点。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在交流时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语或句子表达得很清楚,或表达得很生动。
3.课文中有些字的字音容易读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提醒。如,“特殊”的“殊”应读shū,不读chū;“处于”的“处”字作动词用时应读chǔ,不读chù;“差异”的“差”字当“不同”这个意思讲的时候应读chā,不能读chà;“比较”的“较”字应读jiào,不要误读为jiǎo。
4.学习本课之后,教师可以推荐选读课文中的《人造发光植物》一文让学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科技类文章的热情,产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努力探索科学的愿望。
相关知识
太空育种
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卫星搭载太空育种。我国是1987年开始将蔬菜等农作物的种子搭载卫星上天的。在此后的十多次太空搭载育种中,相继进入太空的农作物达50个大类、400多个品种,主要有青椒、番茄、黄瓜、丝瓜、胡萝卜、莴苣等蔬菜种子,还有水稻、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和花卉草木的种子。
经历太空遨游的农作物种子,大都发生了遗传性基因突变,返回地面种植后,不仅植株明显增高增粗、果型增大,产量比原来普遍增长10%~20%,而且品质大为提高,作物肌体也更加强健,对病虫害的抗逆性特别强。不过,并非所有作物种子上太空游历一番后都能发生有益的变异,也有受不了这种“高级礼遇”的,如茄子、萝卜、丝瓜等作物种子上天走了一遭后,非但不能增产,反而像得了病似的,发芽又慢又小,且发芽率降低。其实,即便是同一种作物,不同的品种,搭载同一颗卫星或不同卫星,其结果也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太空环境的复杂性和太空育种的局限性。
太空育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育种模式,也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所以如今引种、试种“太空蔬菜”和“太空粮”也在全国逐渐升温。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太空青椒、番茄、黄瓜和太空稻、太空麦等的引种、试种,北京、南京等地还建立了航天育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