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正义》读后感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正义》读后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杨伯峻译: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钱穆译:“先生说: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厌恶人。”刘宝楠《论语正义》:“凡人用情,多由己爱憎之私,于人之善不善,有所不计。故不能好人恶人也。”

但我认为能好人能恶人不只是简单的喜爱厌恶,不只是浅层意义上的情感归类;而更加偏向于对道德高低的评判,对人心善恶的裁定。

儒家思想则是从“仁”据“礼”,讲“义信”守“德智”的,究其根本仍为“仁”。仁是发自内心的律己恕人,有一颗是非之心,观社会百态不为外物所诱,看世间万貌总持一颗善恶之心。个体组合成群体成社会百态,但个体有千差万别才丰富多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衡量是非好坏的标准,因此仁者求己,不仁者从人。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好人也都能恶人,因为每个能称之为人的人都是有思想情感的。这正是人性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假如人人都没差别,都均等情感,都一样的情绪,那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了。关键在于好人能否公,恶人能否正。是否掺杂了个人的情感在自己所表达的好恶里,是否有一个始终如一的,平等不破的处事原则,是否能做到真好和真恶呢?为仁者可以,不仁者始终不能如一。当然了,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衡量标准,任何事都不能一棍子打翻,但最根本的仁是不变的。

为仁者不止是三个字,更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一个人待人处事,面对生活最起码的核心和根本态度所在。倘若一个真正的仁者,是不会以物喜因己悲的。因为在仁者心中任何相同或是类似的事情都会有同一种或是十分相近的看法和标准,但并不是机械的,片面的对待所有事物。正是这种比较明确的个人思想,比较公平的,能被世人所接受的评判标准,才得以为仁守礼。

和仁者不同的是,不仁者总是忽变忽倒,居无定法。就好像一团乱糟糟的麻绳,看见一个头绪就想从中解开一团乱,连最基本的观察和思考都很鲜有,更不用说一个最适合的解决办法了。到头来只能是越解越糟,最后到了一个死胡同,自己也不能解决了就开始人云亦云或是乱说一气,根本不了解原委就敢拍案定板,丝毫不计后果。

为仁者总是少数,所以才倍感珍惜。因此子曰:“苟志于人矣,无恶也。”一个人立志成为一个仁人,对事用仁心,对人用仁义,总是没有坏处的。

能好人,能恶人。不因利己即好人喜物,不因害身则恶物厌人。能好能恶不是想好就好想恶就恶。一个人触犯了道德底线,法律尊严,即使以前再喜好也不能偏袒于此。也就是说不能凭个人最最主观的看法去看待一个人一件事,要遵从仁德礼义的标准,要有范围有规范的好人恶人。反之,一个人(www.simayi.net)知错则改,静思悔过,后践行德义,当然应该好之乐之。可能会有不可原谅的错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但就其弥补的做法和措施是应该被人所好的。当然,人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大部分人不能做到这样的好恶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另一方面,并不是一切符合仁德思想的人都应该被所有人原谅。毕竟人的七情六欲里面有恨也有恶。不能去干涉每一个保留恶的权利,因为每个人都被赋予选择主动权。从主观上讲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偏向某一个事物的某一方面,可能有感情,亦或是有利益纠葛导致了去憎恶某一个事物的另一个方面,这应该要摒弃的。

还有,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也就是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贫困之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环境的长期不变或是频繁更换都有可能导致仁者好人恶人的衡量标准发生改变,也就难免会有偏颇之时。那样就不能为仁拥德了。

读《论语》就像是在上孔子的中文说教课一样,有的句长,有的字短,但其中蕴含的道理都是深奥的,甚至有的可以说是晦涩难懂。与这位老圣人对话可以知国之事的硝烟弥漫,可以知社会事的纷繁复杂,可以懂人性的深奥难料。《论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读完的,更不是三年五载就能读透彻读明白的,即使都能明白参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是很困难的。

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为仁者能读书,能辨丑恶。倘若一生在某个阶段,在某一年,在某一个月,在某一天能明白,能为仁,那么朝闻道,夕死可矣!作者:王铄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7397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阿弥陀佛,么么哒》读后感1000字

    《阿弥陀佛,么么哒》读后感1000字: 前言: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大冰和他的小屋的人还来过我们学校,就在科艺苑。那时候的我似乎读书也不多,也不太了解大冰,故而没有什么兴趣。现在,读…

    读后感 2023年2月13日
    30
  • 读《古书通例》有感1600字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流传下的古书也数量众多,然历史推移,古书或有亡佚,或有被后人篡改,种种问题均需考证。若不通达古代著作之体例,在验证时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而余先生的这本书从汉魏以上…

    读后感 2022年7月14日
    155
  • 《昆虫记》读书笔记700字

    【第1篇】 【昆虫的世界】 在《昆虫记》一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放假时,总会去家小住几天。躺在竹床上,抱着一个西瓜,啃着啃着,也…

    读后感 2022年7月19日
    106
  •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读后感_1200字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读后感1200字 这真是一本袖珍书,好迷你,不过它又非常可爱,令你禁不住要喜欢它,仅120页,短小的篇幅,深刻的人生智慧。有一天去妈妈家吃饭,饭后和妈妈聊天,聊…

    读后感 2022年9月7日
    122
  • 《三大战役全记录》读后感_2600字

    《三大战役全记录》读后感2600字 三大战役的胜利原因 一、主要战略思想 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从全国战局着眼,对三大战役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出了…

    读后感 2022年9月6日
    227
  • 读《撒玛女巫的魔咒》有感600字

    《撒玛女巫的魔咒》是一本自助小说,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这本书主要是讲:小雅和读者一起去Y国找小雅的。雷加欺瞒国王,让小雅和读者去揭发雷加,中途遇到一些困难让小雅和读者去判断。…

    读后感 2022年6月2日
    31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