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800字

《弟子规》读后感800字: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启蒙读物,也是传承数百年而不衰的人文经典。《弟子规》是由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文章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三字韵文,极易成诵;流传甚广,意义颇丰。

我初读《弟子规》,是在上小学时,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各班在下午上课前的唱读时间学习背诵文学经典,《弟子规》便是其中一种读物,我那时并未领会其中的深义,只觉三字韵文通顺易背。后来上初中时,学校又要求背诵《弟子规》,因为练习背诵反复读背的次数多了,我渐渐开始思考其中的意思和内涵。之后由于已经背过所以有许多句反复在心中萦绕,印象深刻。现在虽只记得其中原来经常背诵的几句,但渐觉其中意义非凡,想来大凡经典便是常读常新的。

《弟子规》除总叙外,共分为七个部分,我理解为对人的七个方面作出规范和要求。首先是谈“孝”,中国人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宗族和家庭关系十分重视,所以对于孝道十分看重。历史上知名孝子老莱子和李密等人孝亲的故事广为传颂。这一部分短短数行将与长辈相处的方方面面写得极为详细,把几千年中国人对孝子的期待化成对幼子教育的殷殷之言。

但是“弟子规”中间的孝是有理智的,是有节制的,不是盲目地孝亲,更不是愚孝,里面写道“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所以它要求的孝并不是简单的顺从,而是有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孩子明辨是非,能够判断父母的对与错,其次要有勇气指出父母错误的地方,第三还要注意劝谏时的技巧与方法以及耐心,所以《弟子规》对孝道要求很高。但它不仅仅是有要求,它还提供了方法和技巧,譬如“怡吾色,柔吾声”“号泣随”这些不仅仅可以看作是劝谏父母的要求,也可以看作是规劝父母的技巧和方法。

弟子规虽是出自清代的作品,但它的现世教育意义很高,以为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当时社会的要求,它也能体现出中国人几千年秉持的那种优秀和伟大的思想观念,如在“泛爱众”部分中间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尚品质已经流行了数千年,再比如其中“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体现的谨慎端庄和君子慎独的品质。可见其中体现的伟大品质不胜枚举,还需我们不断品读和静心思索。

《弟子规》短短数页,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几千年积淀的大智慧和先人对子孙后代的无数期许。它是一本启蒙读物,但它势必对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起着指导作用。朗朗上口,弟子成诵;寥寥数页,纸短“道”长;谆谆教诲,化育人心;经典传承,文化大光!作者:钟楚仪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8384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800字

    容我醉时眠词间 诗词是文学世界中最绚烂的烟火,诗,最能传达思想,词,最是动人情怀。细读慢品《宋词三百首》,端起一杯新沏的龙井,温热的气息氤氲,茶叶在杯中浮生浮沉,或许在这个,只有这…

    读后感 2022年6月30日
    136
  • 《向草和昆虫学科学》读后感400字

    有这样一本书,它写的是关于、、生态系统、人体构造等一些科学知识,它不仅富有知识性,同时还很有趣味性,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它就叫《向草和昆虫学科学》。 我觉得这本书非…

    读后感 2022年7月31日
    138
  • 读《雄狮去流浪》有感500字

    自从读了沈石溪的长篇小说《双面猎犬》后,我明白了,人类文化和社会文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但生命中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我受益甚多,成为了一个…

    读后感 2022年7月2日
    283
  • 《亮剑精神》读后感500字

    《亮剑精神》读后感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我再次读了《亮剑精神》这本书,看了一个章节:提高你的核心竞争力——千方百计更换武器装备。打仗不但要有亮剑精神,还要靠手中的利剑——武器装备…

    读后感 2023年2月8日
    50
  • 读《讲故事的人》有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5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莫言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如我们最熟悉的《蛙》,还有《生死疲劳》等等,都很有名,而我今天读的作品,…

    读后感 2022年10月22日
    54
  • 读《心声》想到的400字

    寻找机会,表现自我,这多么像一个人呀!他,在班上默默无闻,眼里,他不交作业,上课睡大觉,大觉之后又讲话,只有缺点;在眼里,他只能在外人眼里丢脸,可是在第五届中,他发挥了自己的长项,…

    读后感 2022年6月26日
    13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