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中的经济学》读后感2500字

《寓言中的经济学》读后感2500字:

今年暑假培训期间,读了北大教授梁小民编著的《寓言中的经济学》。这一本书里的经济学知识虽不系统,但每一个经济学观点却被解释得通俗易懂,曲径通幽。使经济学走下学术神坛,真正成为经世致用之学。

一、寓经济学观点于寓言,引人共鸣,发人深思

书中共谈及272个寓言故事。寓言虽不同,但共同点在于从我们熟悉的寓言故事到经济学观点,又从经济学观点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层层推进,读者思维不禁被裹挟其中,浮想联翩。

比如《狐狸建筑师》的故事,狐狸在帮喜欢养鸡的狮子建鸡舍时,给自己留了一个秘密暗道,结果可想而知。对于这则寓言的分析,梁教授旨在说明两点:首先,不能让“利益相关人”制定规则,这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其次,规则的制定与执行需要监督,这是民主制度的核心。[1]这种比喻如此形象,使读者不禁联想到这些年被打倒的“大老虎”们,他们与狐狸何异!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中国式贪腐分为三种:支出式腐败、审批式腐败,卖官鬻爵式腐败。[2]这三种腐败方式又何尝不是“狐狸们”给自己谋的“暗道”!但正如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现象归咎为个人素质与道德修养低下,还应该多思索一下我们的制度弊端,多一些监督与制衡,多一些源头上问责,使官员们能够在既定制度轨道上安全着陆,光荣退休。

还有《狐狸与仙鹤》的故事,狐狸请仙鹤吃饭时把汤盛在碟子里,使仙鹤吃不到,而仙鹤请狐狸吃饭就把饭菜装在长颈窄口瓶里以报“一饭之仇”。损人利己是不明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将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学科思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宗旨

看完《寓言中的经济学》这本书,忽然就想到“学科思辨能力”这个词。美国思辨研究中心主任RichardPaul指出:“思辨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解读、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3]而我这里所说的学科思辨能力就是用本学科知识对外界信息进行解读、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的能力。本书作者用经济学观点来分析寓言,评判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这种能力不正是经济学思辨能力的产出吗?高校学生学习不仅只是识记学科知识,最重要的是习得由学科知识支撑的思维模式以及思辨方法。

众所周知,我们的基础教育非常出色,但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明显落后,尤其是创新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高校对思辨能力培养不够注重,导致科技创新滞后。复旦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曲卫国教授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说,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水平与高中生的演讲水平没啥两样,听不出来是学啥专业的。也就是说,她们的演讲内容没有她们所学学科知识的支撑。偶尔听到几个同学能引用自己专业知识来阐述问题,评委们就会对他刮目相看,如获至宝。所以,怎样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已成当务之急,是高校教师应着重考虑和优先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2018年思辨能力的培养被写入许多学科的国标中。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有感于梁小民教授的这本书,我粗浅地谈下个人看法。

(一)心有大爱品自高

教师们只有心中有大义,有大爱,立足高远,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追求学术进步。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经济学大师以振兴本国经济为目标,往往将普及经济学作为己任。而在中国,梁小民教授就自觉自愿地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如何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读后感www.simayi.net让更多人看懂经济学是他为自己锁定的目标。为此他写了《寓言中的经济学》《经济学是什么》这些连小学生都能看懂的书,从而获得了“大众经济学家”的美誉。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苏德矿教授是一座难求的“浙大最受欢迎的老师”。为了让微积分这个较难的数学王子被更多学生熟知,他虽高度近视,却每天坚持刷三个小时的微博,为学生解惑释难,还录制视频传至网上免费使学生观摩学习。这一切都源于爱,源于对国家、对学科、对专业、对学生的爱。“心有大爱品自高”,学生只有尊其师,才会重其道。所以,跨越狭隘的自我,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是教师们需要修炼的第一步。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

教师自己是否具有学科思辨能力是这种能力迁移的前提。假若高校教师都能像梁教授一样,将自己的课程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纵横捭阖,而不只是“照本宣科”,还怕培养不出来这样的学生吗?1990年Anderson结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enjamin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了认知能力六级模型: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的认知能力。[4]可以看出认知能力只有到了高级阶段才会具有分析、评价与创造的能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所以教师首先要苦练基本功,武装好自己,对所教学科不但有足够系统的认知,还要足够熟练,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思维才可能自由游走,具备去伪存真,雾里看花的思辨能力。

(三)业精于勤成于思

有了深厚的学科知识,形成一种学科思维后,教师们还要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将学科知识创意地与生活相联系,方便学生理解与认知,从而使学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梁小民能从《不龟手药》这个寓言故事联想到产权问题,由《杞人忧天》的故事联想到生态保护问题等,不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观点,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浙大苏德矿教授将自己的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处处向学生彰显着数学的魅力。比如讲偏导函数时,他说,“当你喜欢一个人,Ta的一点变化你都看在眼里,别人都变成了常数,Ta才是唯一变量。”在学生的集体婚礼上他发言:“他是你的定义域,没有他,你的爱情函数就不存在;她是你的严格递增函数,有了她,你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一天比一天快乐。”这类比喻苏教授信手拈来,使学生心悦诚服,倍觉有趣。

想要具备学科思辨能力,并时时给学生展示这种思辨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付出很多艰辛的耕耘。尤其是外国语言文学这个学科,需要我们严格审视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反复思考我们的学科特色以及思辨模式,认真琢磨我们的教学手段与方式,为实现这种思辨能力的迁移作好充分的准备。作者:林桂红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9028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温柔的夜》读后感1000字

    作者:水若紫 三毛这个人,我从小就知道了。大概三年级的时候,假期在小姨家里找到许许多多琼瑶的书,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看书。回到家便四处找书看。看爸爸爱看的武…

    读后感 2023年2月4日
    56
  • 廉洁者,世同钦——读《新三字经》有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6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细读《新三字经》,我被“汉杨震,拒受金;廉洁者,世同钦”这一句话所深深地打动了,不禁为廉洁…

    读后感 2022年10月23日
    98
  •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正文的三篇手记都是第一人称,这种共情使我体验了一个反面人物的一生:如何以滑稽逗笑来掩盖自己对人类的畏葸、在晦暗的环境中逐渐染上种种恶习和罪…

    读后感 2023年2月17日
    56
  •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00字

    【第1篇】 这个电影最令我感到的是魏找张慧科那一段: 魏老师经过千辛万苦来到大城市的电视台,却一次又一次被赶出,第二天团长终于被她的行为打动了,让电视台帮她寻找孩子。当张慧科在饭店…

    读后感 2022年6月19日
    209
  • 《最后的藏羚羊》读后感400字

    今年,在我所读的书籍中,《最后的藏羚羊》这个故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故事是由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的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写的,主要描述了最后一群上千只的藏羚羊群在可可西里荒原上的长…

    读后感 2022年7月13日
    162
  • 读《距离寂寞还有几米》有感1000字

    与《距离寂寞还有几米》这本书结缘其实还真的是挺偶然的,记得是去年十月份的一个周末,室友们在“校联惠”微信平台上看到北京语言大学附近的一家书店在处理旧书,而且书是按斤斤卖的,我们都感…

    读后感 2022年7月13日
    9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