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后感2000字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后感2000字:

读完了明就仁波切的书《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越来越多的练习,越来越成为最快乐的人。这是一些摘抄和心得。

如果详加检验自己的念头和所接收的对境,就会愈来愈觉察,日常生活的种种经验其实并不如你以往所认为的那样坚实不变。越来越多的觉察里,我看见念头来了又去,情绪起起伏伏,并非恒常坚固。起心动念,可能心绪万千。若是用觉察观照,则瞬间烟消云散。

心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一种不断开展、现露的经验。所以藏传佛教说念念相续为心。心的本质是空性的,但万物却从中升起。所谓境由心生。本然心好似虚空space。空性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能让任何事物显现,改变或消失的无限可能性。凡是依赖因缘条件的一切,都是空性的。读到这里,想到量子物理经常讲到的薛定谔的猫。各种可能性同时存在,只是在我们开始起心动念的时候(观察),其中的某一种发生了。

我们每天看到的种种,并不是原本的“实物”,而是大脑建构出来的影像。这个影像受到极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期待,先前的经验等等。我们接收到的任何资讯的意义,主要是取决于我们是在何种情境下看待它。你之所以会赋予事物恒常性或者独立存在性,是由于你在那样的情境中看待它。我们看到老鼠,觉得丑陋厌恶;看到小兔子,觉得可爱;尽管它们都是啮齿动物。我们看到的星光,很多是travel了几亿年几十亿年到了地球。在我们看到它们之前,它们可能就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依旧相信它们是永恒的。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不能吃木瓜沙拉,因为那背后的故事。

在我心里,爸爸妈妈就该一直是强健的,一直可以在背后默默照顾我的。现在每次电话,我都没办法接受那个如此苍老的他们。

我们的心将种种感官经验投射到我们认定是“外在世界”的认识屏幕背景上,同时,也将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等投射到我们认为是“内在世界”或者“我”的屏幕上。所见之物和能见之心是没有分别的。想要在清醒时刻超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区别,就相当于认出“所经历的一切”和“经历一切的心”并不是分离的。一再观看不可观之心,将可如实观见真实义。

这和王阳明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此时时刻,坐在电脑前,台灯温暖的灯光里,有那么一瞬,我觉察着,感受到了没有分别的世界。那是自我的边界消融的世界。

只要单纯的看着每一个通过自心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那个有限的自我幻象就会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比较平静、宽广、安详的觉知。

跟我们的感官交朋友,利用感官接收的资讯作为安住自心的方法。眼根修习颜色和形状,耳根修习声音。摆脱随之而来的各种情绪和语意影响。把注意力安住在对境上,就是觉知。当你把心安住在某个对境时,你将之视作与己不同的或有所区别的东西。但是,当你放下对镜,只是安住自心于赤裸的觉性时,这种分别就消融了。

许多因素会影响“你是谁”的相对经验,却并不能改变“你是谁”的绝对实相。

时间要短,次数要多。随时随地,以禅修面对所有情绪。有意识的把注意力放到周围的事物上,放在身体的感受上。将正式禅修的体验,读后感www.simayi.net应用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层面。因为只有在面对日常生活的种种挑战时,才能真正测出我们内在的平静、洞察力与慈悲的进展。只要持之以恒的禅修,心的平静和稳定性就会逐渐展开。就会体验到纯然的快乐,舒适和轻安。会体验到清明,超越念想——自心完全开阔宽广的体验。

禅修的真正重点是,无论“有”或“没有”升起任何状态,都要安住在纯然的觉性里。禅修不是抑制你的念头,而是将心安住于自然状态中的一种过程,并且在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显现时,完全开放的接受它们,觉察它们。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干扰,就像是感官对境一样,都是禅修的助缘。

禅修是一种不带评论的觉知过程。禅修跟日常生活中思考、情绪和感受历程的唯一差异,就在于你是否运用了单纯、赤裸的觉知。

通过觉知会发现,念头之间是间隙。如果持续的练习,这些间隙会不断拉长,而如实地安住自心的体验也会变得越来越直接。雪窦禅师说:“至道无难,言端语端。”言之端,语之端,就是念头的间隙。

体验并非开悟,开悟,是完全证悟自己的佛性。在喜乐、清明或者超越念想的体验升起的时候就结束禅修,其实是学习放下执着的大好时机。刚刚练习觉察的时候,很欣喜于那种宁静和轻安。于是就每每禅修的时候,期望得到同样的感觉。若是得不到,就以为哪里出了问题。这就是对体验的执着啊。

有教导说,要带着慈悲心练习觉察。一开始并不十分理解。后来发现,当自己偶尔有了一些清晰的觉察,但ego,那种强大的自我依然坚硬的时候,往往对人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不自觉的betterthan。

慈心,是愿一切有情众生,都能体验到我们自己所渴望的喜乐和自由;是深刻体会每个人都有相同的需求和渴望。悲心,是一种与所有生物相连的自发感受,感同身受;他人内心正在经历的任何状态,就是自己内心正在经历的状态。如果有人恶语相向,问自己:他是真的要伤害你,还是只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或者恐惧?

“愿”菩提心,是渴望帮助一切众生认出自己的佛性,得到开悟。“行”菩提心是跨出脚步,专注在达成“愿”菩提心的发愿。修行慈悲心,这个自他的二元分别就会渐渐消融。吸气时,想象一切有情众生的烦恼与苦难从鼻孔吸入。呼气时,想象所有的快乐和利益从身上倾泻而出,让所有众生受益。

慈悲与爱有什么不同呢?爱更接近与欲望相关的心理性,情绪性或者生理性反应,是一种自他二元的概念,诸如我爱你,我爱他等等。而慈悲是一种开放心,是oneness。

当你开始感到完全孤寂时,你就是开始在帮助自己,让自己回家。作者:陈众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9084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杜拉拉升职记》读后感400字

    《杜拉拉升职记》读后感400字: 第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的精力花在某些方面,意味着同时你放弃了另一些方面。与其花很多精力去把弱项改造成强项,不如把这些精力放在发挥强项上,会有…

    读后感 2023年2月13日
    38
  • 《古玩生死局》读后感_800字

    《古玩生死局》读后感800字 《古玩生死局》虽说是一部虚构的故事,但是其中却包含了很多“真”的东西。比如关于古玩的知识,关于造假的流程,关于古玩市场的情况,等等。在此基础上,为了增…

    读后感 2022年9月6日
    163
  • 林清玄经典散文集《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400字

    林清玄经典散文集《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400字: 作者:王超男。"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初读这本书是在高三,最浮躁的日子。每当觉…

    读后感 2023年2月9日
    55
  • 读《做个完美性格的男孩》有感800字

    我读了一本《做个完美性格的男孩》,其中有一篇名叫《控制冲动,保持理智是一种大智慧》的文章给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1754年时任上校军官的华盛顿和佩恩在议会…

    读后感 2022年7月15日
    125
  • 《思无邪》读后感_1200字

    《思无邪》读后感1200字 简评——【郑风·野有蔓草】 兮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

    读后感 2022年9月6日
    89
  • 《淘气包马小跳系列》读后感400字

    【第1篇】 杨红樱阿姨的书大家一定读过,我也很喜欢她的书,特别是《淘气包马小跳系列》。这个系列中,我读的第一本就是《同桌冤家》。 而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小跳和路曼曼的故事…

    2022年6月25日
    13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