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世说新语》一书,刻画了无数魏晋名士。他们有各自出彩的地方,但我颇为钟意在“任诞”中频频露脸的阮籍。乍看,他只是行为怪诞的荒唐之人,再看,其实他的内心比谁都清明。

阮籍,是三国时期的诗人。他一生所作的咏怀诗不下八十首,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更是无法否定的。他与他的儿子阮咸等人并称“竹林七贤”,而其同样会作诗吟赋的父亲阮瑀,则是“建安七子”之一。这不只是个有趣的巧合,而是家风的传承。他出身如此不凡,却只当过步兵校尉。但这并非是他能力不足、或是怀才不遇——这点就与同样浪漫李白不同了。相反,司马昭曾多次试探他,想他为晋出谋划策,却都没有如愿以偿。最终,他安息于景元四年的冬天。

民间流传十分广泛的,莫过于“阮籍三哭”的故事。阮籍在母亲死后,大吃酒肉,哭泣到吐血。这样的做法实在不符合当时的礼教与风俗,但他却在自己挚爱的母亲面前“放荡”,毫不收敛。不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对死人一事还是抱有畏惧与好奇的心理的。按当时的传统,阮籍本应守法守节,使老母亲的在天之灵能得到安息。但他这样的破坏规矩,不仅是自己真性情的体现,也是他对死亡一事看法的流露。他认为,“人生若尘露”,这与西方《圣经》的观点不谋而合:人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所以对母亲肉体的消亡,他没有守礼节,而是遵循本心,做一些对自己的心灵能起抚慰作用的事。

除了他揣于心间的“孝”,他的孤僻、怪异也不是什么可争议之事了。他假装不明白司马昭的心思,直言不讳地跟王戎说出自己对他的不满,每日尽兴地喝酒,从来不把当时那些规矩条例当成自己的行事准则。

为什么这样怪诞的人能成为魏晋名士的典型,被后人铭记?因为他的生活,实在是太令人向往了。像我这般年少轻狂的人,也单纯而肤浅地喜欢李白,喜欢阮籍,而不喜欢老师口中忧国忧民的杜甫。何人不想仗剑走天涯,看遍世间的名山大川呢?但我们做不到,也没有勇气去冲破自己为自己设立的枷锁。·阮籍看似装疯卖傻,可他的内心却认清了自己想要什么,并付诸实践去实现,尽管这个过程被太多人误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大抵就是如此吧。他明白当时朝廷的黑暗,也明白那些礼教制度的不人道。他不愿浑浑噩噩在官场的泥潭中愈陷愈深,他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他看似毫无牵挂,但他内心的彷徨与纠结也还是存在的,否则他又怎么会有“第三次大哭”?王勃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说到底,他再怎么看破红尘,也终究是那个时代的宠儿。看透世道,于他而言,是促他随性,还是加增了同常人一般的折磨与苦楚?

旖旎阳光,深深竹林,隐约可见一个醉倒在自然间的身影。阮籍已远,但他的品格、追寻,深烙在一代又一代的狂人中。作者:袁心悦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9345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600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600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

    读后感 2023年2月8日
    79
  • 《探春主事除宿弊》读后感300字

    我阅读了《红楼梦》这本书中的第十七回《探春主事除宿弊》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更确切地认识了做事一丝不苟、不讲私情的贾探春。 因为凤姐(王熙凤)生病,不能料理家事,所以贾母就命李纨和…

    读后感 2022年7月19日
    164
  • 《是什么带来力量》读后感1000字

    《是什么带来力量》读后感1000字范文: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还是很大的,而我认为它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它的独特性,它并没有像很多这类书那样去强调支教的一些理论与规范,而是从自己的亲…

    读后感 2023年2月8日
    61
  • 《荒野求生》读后感200字

    因为我的数学成绩得了“一百分”,所以给我一套《荒野求生》系列,我只对第五本书感兴趣。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条来自社交网站的神秘私信,让贝克调查父母失踪的真相。历经千辛万苦…

    读后感 2022年7月13日
    128
  • 追不上的时光——《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追不上的时光——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古塔山上,杜梨树旁。小山湾里绿草依旧茂密如茵,细碎的五色小花依旧在大地上奔腾,直到天涯。雪白的蝴蝶依…

    读后感 2023年2月17日
    58
  • 《与美同行》读后感

    我叫张诗淋,我今年12岁了,读大舜小学五年级。开学时期,学校里发了一本叫《与美同行》的书。我虽然是从四年级开始看的,但是那时后还是中期阶段,有点看不懂,觉得这本书就是当摆设的,所以…

    读后感 2022年7月17日
    11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