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寄内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孔平仲

作者:孔平仲 朝代:〔宋代〕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寄内赏析

此诗是作者寄给妻子的诗,首句提出“途中景”,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末两句实写途中景色,于所写景色中表现作者情怀之极苦、极乱。全诗以景抒情,写得简略含蓄,但作者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却又充分地表现出来。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之心头滋味却是个人所有。其深度和其浓度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不知费去几许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怊怅之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之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今将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可谓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之感受,及因此感受而思念家人之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读首联竟不知所云“别后心”究竟如何,读次联不仅可知“途中景色“,亦可于所写景色中感知作者情怀之极苦、极乱。

首联提出“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字,提出“别后心”,既不作心情之描述,又无形象以见意。而此诗却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去写“途中景”。如此安排,使读者自知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之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之实景,于实景中见到此极苦、极乱之心情。一如刘长卿之《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之实写“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别人多少言语说不尽者,只以十字匀染出矣。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9627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①,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②,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39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译文]  稻花飘香,一片蛙鸣,那蛙声也像在诉说丰收的年景。   [出自]  南宋  辛弃疾&…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32
  • 张炎《解连环·孤雁》

    张炎 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73
  • 李白《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李白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途拜见,预饮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傍今来有成郁负秀气。…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71
  • 岳飞《满江红》翻译赏析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意思说的是年轻人要珍惜生命和时间,要善于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不断完善自己,锻炼自己,取得成功,而不要等到年老体弱时,才懊悔自己年轻时的少不更事,虚度光阴…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44
  • 鬼怕恶人文言文

      【原文】   鬼怕恶人   《艾子杂说》   艾子行水,途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   复有一人至,见之…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5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