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青史留名与官阶并无本质联系,而是与做事相联系。”“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廖俊波用自己的言行给予了完美的诠释,他把造福于民作为毕生信念,把人民的快乐视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地方发展的“领头羊”、同事眼里的“铁人”、百姓心中的“贴心人”……不同的称谓,都在诉说着廖俊波的感人事迹,这些事迹指引新时期每个共产党员该如何坚定信仰!
坚定的信仰,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和奉献。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廖俊波生前坚持“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不怕苦怕累,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为考察地形,廖俊波和同事穿着长筒雨鞋踩进烂泥田拔不出来。”主政政和,面对经济发展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奋起直追,位居福建倒数第一的贫困县迅速攀升至全省前10,实现了政和县跨越式发展。
坚定的信仰,源于对群众的深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党性抒写真情”。 廖俊波像群众的亲人,处处为群众着想,在政和县城关渡头洋居住的张承富老人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当官能为民着想,凝聚民心国家强”,横批是“俊波你好”。这位71岁的老人家门口是一条河,附近住户一直筹划自建一条栈道以便出行,但因为资金问题迟迟未能如愿。2015年5月,老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廖俊波,他当场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并将修栈道列为民心工程。2016年6月,栈道终于修通了,老人写下了这副对联,贴上就再也没揭下。找廖俊波帮忙的群众数不胜数,他每一次都不厌其烦、帮忙到底。廖俊波同志一直强调:“赚钱的事让群众干,不赚钱的事让党委政府干”,如何让山区群众脱贫,一直是廖俊波心头的一件大事。为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廖俊波开动脑筋,想出不少新招。他为企业家排忧解难,却始终严守廉洁底线,他始终笑对人生,给人们带来正能量。
坚定的信仰,源于敢于担当。实干担当、心系百姓,不负党的培养、不负人民的重托。廖俊波最常对干部们说的是:“只要是为百姓谋利,你们就大胆去做,出了问题我担着。”“要发展就要不惧怕突破各种条条框框。”“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全体党员干部当以廖俊波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质为镜,向先进看齐,向榜样学习,撸起袖子加油干,俯下身子抓落实,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满意指数”,用自己的“奉献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我坚信挺起脊梁、扛起责任,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