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传》读后感800字

“他的夜晚令春风也沉醉,他的感伤令沉沦也浪漫,他是忧郁孤独的零余者,他更是黑暗中前行的战斗者。”我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走近这样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人――郁达夫。

高一时学过《故都的秋》,课余也看过《水样的春愁》,但除了一些“花边新闻”,我对于郁达夫却无真正的了解。直至看完《郁达夫文传》,这位少年才子的形象才在我心中才逐渐丰满起来。

郁达夫出生于富春江畔的一个中医世家。其父、祖父皆早逝,郁达夫便由抚养长大,17岁时便同前往日本留学。然而异乡的日子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美好。强者对弱者的轻蔑,身处他乡的孤寂连同病魔一起折磨着郁达夫。这是他穷困与怪诞性情的一个极端时期。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接触到了现代文艺思潮,为他的创作打开了一方新天地,但同时他也了受到其中一些消极内容的影响,变得神经敏感。郁达夫的个人人格就此逐渐形成,文风和小说境界也受到很大影响。在日留学期间,他常感到迷茫无助,有时也希望通过放纵自己去消除烦恼,却又在事后意识到自己这种行为的错误,悔不当初。这一段独有的“灵与肉的挣扎”,成为其代表作作《沉沦》的原始素材。

回国之后的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投身于创造社的工作,后又前往安庆执教。他过着颠沛的生活,穷困压迫着他,让他时常对怀有身孕的发妻大发脾气。他奔波于北京、上海等地,被苦闷烦恼困扰着,试图戒酒消愁却无济于事。但他并未因此踟蹰不前,在与此同时他仍致力于振兴创造社,使创造社和他自己的创作生涯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抗战爆发后,郁达夫拼却身家,用笔作武器,进行着战斗。他写的杂文中充满揶揄的辛辣嘲讽。在困难面前,他表现出了一个男儿应有的铮铮铁骨与文人气节。

后来,他前往新加坡,暗中继续从事抗日活动,却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的一个黎明被日本人带走后不知所踪,后证实,他与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绞杀”,就这样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纵观郁达夫的一生,可能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率真。他忽而病态消极,忽而英雄浩然,有时让这行尸走肉的力量充分释放,有时又寻找着灵魂回家的路。在灵与肉博弈还没结局之时,他却在黎明前悄然而去,留给后人一个谜团。他没有太多时间完整地讲述他是一个人,只留下了矛盾、短暂而又辉煌的岁月。他不留情面的暴露和描写自己,敢于直面人生,敢于晾晒灵魂。他故然存在着放荡不羁的一面,却也造就了他自由浪漫的风格。而他在困难关头所表现出的爱国之情与无畏勇气,更是他性情的率真流露。他于乱世中卓淤而出,有于坎坷的命运中杳然而去。对他的评价有毁有誉,但于他已无妨。人在生活中要真实,他做到了,生活在艺术中也要真实,他也做到了。他无愧于他的一生,这便已足够。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23789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读《爱迪生》有感450字

    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里,送给我几本课外书,我最喜欢读的是《外国科学家的故事》里《爱迪生》这篇文章。爱迪生确实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一生中发明了约两千种东西,获得了很多奖…

    读后感 2022年6月22日
    103
  • 读《遇见美好》有感400字

    一座山就是一道。有的山高大巍峨,远远望去,屹立的身姿令人仰望,令人敬仰;有的山苍翠碧绿,有几簇猩红淡紫点缀其间,整座山就像一盆硕大无比的花篮;有的山冷清光秃,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读后感 2022年7月12日
    199
  • 细品《西游记》作文1000字

    要说西游记大家肯定不陌生!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文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也是四大名著中的一员,它,更是中华文库中的骄傲!它,出自吴承恩大师的妙手,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描写…

    读后感 2022年7月31日
    91
  • 读《感悟生命》有感800字

    珍惜生命,就是把握生命。生命是惟一的,是脆落的,是坚强的,是不容小觑的。――题记 把握生命,就应该把握生活中的每一点每一滴,关注每一个小细节,仔细审视自己的不足、优点,珍惜每一个机…

    读后感 2022年6月18日
    103
  • 有灵性的小狗——《天狗》读后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7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天狗》。为什么书名叫“天狗”呀?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

    读后感 2022年10月23日
    47
  • 读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春杏小》

    花褪残红春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多情何被无情恼。 走在…

    读后感 2022年7月4日
    27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