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就为什么学经典而精辟阐释道:经典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因为它历经了历史的考验,历久弥新;也因为它是千百年来时代的总结,常读常新。读经典,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大师,更是与你自己。
国学经典中有着历史积淀的智慧。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学经典,要学圣贤之道,就是因为圣贤之道,已经是千百年来历史经验所验证的结果,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智慧。如读《论语》,看到孔老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所学的是什么?他所学的就是古圣先贤之道,古代经典之中记载下来的古代圣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太下的道理,他一生所秉持的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贾子新书.修政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学古圣先王之道。“汤曰: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这段话中做了一个比喻,学古圣先王之道的人就像太阳。一个人静坐冥思苦想的时候,如果舍弃了学圣贤之道,就像舍弃了外边的太阳光明,而去屋子里接近小的烛光。烛光可以让你有小小的见识,能够看到周围小的范围,但是开不了你的大智慧。所以明智的君主,乃至于君子,都崇尚学圣贤之道,崇尚读经典,而不是一个人独自地冥思苦想。这样才能够学有所成,学成之后还能够变化气质。
国学经典中有着丰富的当代价值。就人生意义层面来说,梁启超曾认为,《论语》《孟子》等经典,“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既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这就是说,《四书》等国学经典表达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这是中国历代志士仁人与普通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们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一代又一代民众的养育是中国的实际。国家的兴盛与国学的复兴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国学是软实力。在文化传统中,勤俭、重教、敬业、乐群、和谐、诚信、日新、见进的观念,无疑是经济发展过程的文化资本。“儒释道”三教的价值观、义利观和人格修养论,有助于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坑蒙拐骗的行为。
国学经典中有着治国理政的经验。国学经典中的治世经验,首先是富民教民。孔子以“庶、富、教”为治国方略,强调养民、富民,富而后教。孟子的民本思想以解决民生为急务,即所谓“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明确提出“恒产恒心”“制民之产”说,主张解决黎民百姓基本生产与生活资料的保障问题,此为养民安民的基础。百姓的生计解决了还不够,还须施以教化,如此方能调治民心,和谐人伦关系,安定社会秩序。第二是礼乐文化。在“礼”这种伦理秩序中,包含了人道精神、道德价值。荀子推崇“礼”为“道德之极”“治辨之极”“人道之极”,因为“礼”的目的是使贵者受敬,老者受孝,长者受悌,幼者得到慈爱,贫者得到恩惠。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目的,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并提升百姓的文明水准。第三是社会自治。传统中国是儒家式的社会,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典型。传统中国的社会管道、中间组织很多,例如宗族、家族、乡约、义庄、行会等。民间组织与民间自治,士人的积极参与,以及儒学传统所倡导的公共品德,是公民社会的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性政治的基本内容。儒家的人禽之辨、公私之辨、义利之辨、君子小人之辨、天理与人欲之辨,是当代公民道德重建,并以此美政美俗的重要资源。
老少皆宜,秒杀路边摊,原肉制作炭火烤肠仅18元15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