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经典作品》读后感1500字

乡愁永恒 笔墨千秋

―― ――《余光中经典作品》读后感

“一本书只能是一个人的生命。”真是一点也不错。初读余文,仅为诡谲的辞藻与特殊的句式所惊艳,但一点点再读下去,油墨味里就漫出了浓到化不开的乡愁与为文人的酸甜苦辣、喜乐忧悲。如果再向深处挖掘,这两方面就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挂上了钩,一个个一行行铅字排出了作者自己的生命。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而后十年颠沛流离的时光里,他随母辗转,日子虽苦,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途中所见很可能成为了他“乡愁”的第一块奠基石。曾看过他一篇童年自述,知道他中学时长于巴蜀,虽生活闭塞,却在浓厚的传统氛围中长大。他对古典诗歌的体悟与运用正来源于幼时的积累,其后余光中到南方求学,迁居香港台湾,再赴美进修,留美经历又为他的文字注入了新的内涵。作者的文化人格就在这样的日子里逐渐健全,形成了自身独特成熟的语言风格,历经岁月的打磨,终成一代大家。

依我愚见,余光中作品的两大主题正是开头所说的“乡愁”与“为文人”。无论作品的内容是什么,都可归结为这两大主题的延伸和外化。

所谓乡愁,在这里并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对的眷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作者在《敲打乐》中看似抱怨甚至讽刺的文字正是他对祖国深切依恋与期盼的体现。而作者所回忆所眷恋的也不仅仅是土地,“他的中国不是地理的,是历史的。”由于战乱与时局,余光中这一代人往往对祖国有着极其特殊的情感。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凭栏望故国的忧思便化作一腔热血流于笔端:“何日重圆,八万万人共婵娟?”“中国中国你是条辫子,商标一样吊在我背后。”“而伍子胥的箫呢?申包胥的泪呢?”“早安,忧郁。早安,寂寞。早安,第三期的怀乡病!”心酸甚至悲苦里满含着深沉的期盼与深沉的爱,在这方面,散文较诗表现的更为直白《四月,在古战场》《记忆像铁轨一样长》里的描绘即为此类。

然而他最著名的两首乡愁诗《乡愁》《乡愁四韵》,却没有使用他在散文与散文诗中中经常使用的类似意识流的手法,而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民谣形式。在意象的选取上既具有古典风味又能引起现代游子的共鸣,细细读来字字泣血,这一份乡愁重逾千斤,谁读到能不动容呢?

“乡愁是一种弥漫性的情绪,它可以无处不在,《乡愁四韵》的感人力量正在于把乡愁投射在具体的意象上,充分调动起读者的味觉(酒一样的水)视觉(红、白)和嗅觉(腊梅香)让读者感到触物伤情的乡愁占据了世人的全身心,是最痛切的感受,从而唤起了人们更普遍的共鸣。”

――吴晓东

而所谓“为文人”,余的《文化苦旅》中颇有几则相似之文。而两位余姓作家竟连文风也有几分相似,同样古典意象的运用,同样有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审视,往返出入于两种文化间,煞是有趣。

读书,笔墨,行旅,都是文人所逃不掉,避不开的,而这两位也颇为豁达,大大方方地调侃自己,调侃他人。然而,爽朗下却隐藏着作者对一个成熟文人文化人格的养成和健全深刻的思考:读书,借书,提笔,落笔。一杆笔里流淌的,肯定不仅仅有油墨;一本书里封存的,也肯定不仅仅是纸张。所谓文人的喜乐忧悲被两位以诙谐幽默的笔触娓娓道来,看似轻松调皮,引人发笑,但若读者同为文人,(或余光中自嘲之“书呆子”)忍俊不禁之余,又不免有着沉思与只属自己的独特体悟,这又与每个人的性格生活有关,这其中的微妙,非后生小子三言两语写得出,道得明的。若单论一方面,笔力不济,非但没有名家引人深思之能,反有以偏概全之弊。若细细道来,又未免繁杂冗长,不伦不类,而真正要表现的反隐于笔墨之外“云深不知处”索性再借用余秋雨一句话作结罢:

“嗜书如命的中国文人啊,你们的光荣和悲哀,该怎样裁割呢?”

余光中文集里的游记与杂文亦不容忽视,既有风土人情,又有历史人文,既有处世智慧,又有生活哲理。随作者奔驰在美利坚的西部,车轮碾起红色的沙尘;在圣的雅各的雨夜撑一把黑伞,仰视殉难的基督;在英吉利唱诗班的圣乐里,对着“诗人之隅”沉思;在阿尔卑斯的银辉上,俯瞰北欧的红屋顶。在西班牙语和英语里调侃挑刺,在四等里出入来去,在娓娓喋喋里耸肩感叹,在西哲与东儒里徐徐前行。丰知识,长见闻,实为杂文之精品。

合上了书,但作者的灵魂没有因此合上,苦涩的乡愁,百味的人生,忧乐的文人,风情的异国,都还在脑海里盘旋飘荡,挥之不散。读过了一本好书,我仍是我,但也许也不再是我,无论如何,如果在将来的某个日子里,在提笔或回忆时,这本书能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里发着光,用诗句将我的心灵照亮,这本书就没有算白读,这段光阴也算没有虚度。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44613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西游记》读书感悟1000字

    悟西游 一位西方学者在评价世界文学的发展时说:16世纪时,人类的智慧之光同时照亮了东西方。照亮西方的是戏剧家莎士比亚和小说家塞万提斯;而照亮东方的是戏剧家汤显祖和小说家吴承恩。吴承…

    读后感 2022年7月26日
    122
  • 读《岛》有感1600字

    “让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就是这句话让我买下了这本书,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在自己的处女作中讲述了一个对我们来说遥远陌生的背景下――麻风病人聚集岛――一个充满爱恨纠葛的故事。但…

    读后感 2022年7月14日
    106
  • 《骆驼祥子》读后感500字左右

    生命,怎能轻易放弃——骆驼祥子读后感500字左右作文: 白褂子,黑阔裤,一双布鞋,一条沾满汗水的毛巾,这就是我对于车夫的全部印象,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遭受着世人的冷眼相待,小心…

    读后感 2023年2月8日
    35
  • 《情豹布哈依》读后感400字

    【第1篇】 最近我看了许多书,其中有一本叫做《情豹布哈依》的小说书,这是一本让我学会坚强的故事书。 故事的主人公布哈依是一只美丽而又坚强的豹子,它和它的妻子为了让它们的孩子生存下来…

    读后感 2022年7月1日
    106
  •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读后感700字

    平凡人生中最灿烂的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有感 “每个少年的眼睛,黑白分明,犹如一块幕布。 勇敢、冲动、怯儒、好奇、渴望、困惑、伤心、失望、思索……所…

    读后感 2022年7月28日
    119
  • 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

    【第1篇】 毛主席在N年前称赞国际友人白求恩时就说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想,沈浩同志就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

    读后感 2022年7月24日
    17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