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意义和目的(乡村振兴个人心得体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本卷第九个专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阐述了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的战略部署。这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阐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上。深入学习和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才能有更高的站位,增强战略思维的自觉性,推进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落地生根。

全局性和历史性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乡村衰落,大量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有的国家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吸取和借鉴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使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发展历史看,我国依靠农业农村支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又面临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新的历史关口。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两年多的实践来看,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通过践行“两山”理论、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加快发展生态农业;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为乡村振兴插上信息化翅膀;通过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持续改善社会民生;通过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些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乡村全面振兴,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

富民是根本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党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把乡村发展摆到国家的战略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经济处于整个经济发展的末端,经济要素依然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农村转型升级面临基础设施、环境、人才支撑等现实制约,成为乡村振兴最大的现实瓶颈。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扶持和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城乡差别、乡村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四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同步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共同富裕,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文化铸魂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乡村建设规律的必然结果,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意义。

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的耕地资源也不允许各地都像欧美那样搞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只能根据客观条件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不断探索和不断丰富的结果,符合中国的乡村发展规律。从“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城乡关系的处理也经历了从城乡兼顾、统筹城乡,再到城乡融合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振兴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融合是未来城乡关系发展的根本性出路。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依靠乡村社会的维系和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这样的国情也决定了在乡村振兴中文化铸魂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工大规模进城务工,乡村文化主体和文化生态面临需要重塑。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是解决城乡间文化地位不均等、文化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弥补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另一方面是对乡村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和振兴。整理挖掘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中家风家训的内容,比如知书达理、精忠报国、崇德向善、清廉自守、勤政廉洁、耕读传家、自立自强、严于律己、勤劳俭朴、邻里和谐、勤俭持家、德业双修、患难相恤等传统美德,摒弃乡村社会的文化糟粕,抵制拜金主义等对乡村文明的侵蚀,通过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农村社会主义文明新气象。将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思想精华“唤醒”和“活化”,让中华文化精髓在现代乡村得以延续传承,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绵延发展,使之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资源。总之,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顶层设计,又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乡村建设规律,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意义。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54455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因为,都在时光里诗歌欣赏

      时间,总是不经意间从我们指尖流逝,能抓住,的唯有回忆。   青春,总有一些疼痛,刻了骨;总有一些伤疤,铭了心。   许冬林说,生命里,脚印深深经过某个人,这生命便从此着染了他的…

    美文 2022年12月13日
    89
  • 散文诗:走过,时光

    伫立初冬的门槛,眺望。 光阴里,层林尽染。 乱红飞过记忆的栅栏。 一片,一片 ,飘落在岁月的案头,寂寂绽放。 一杯咖啡,倾诉。 仿佛在诉说一个不相干的人,和一段不相干的事。 或许,…

    美文 2020年3月4日
    1.1K
  • 父亲的经典诗歌

      父亲啊   那年,北方的粮食还没有熟透   我们走在那座   车马碌碌的城市   傍晚的路灯   照上你坚实的肩头   我们路过许多相似的街道   你看着我的双眼   我望着蒙…

    美文 2023年3月2日
    54
  • 描写少年的诗句

    描写少年的诗句   少年现是指十岁左右至十七八岁这一时期的孩子,相当于初中和高中教育阶段。以下是“少年的诗句”,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桥上少年桥下水。小棹归时,不语牵红袂。…

    美文 2022年12月15日
    64
  • 什么样的草原形容词(什么的草原填合适的词)

    你信不信,所有人灵魂的故乡都在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只有当你来了世界著名三大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你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草原! 这里没有山林,没有田野,更没有…

    美文 2022年5月10日
    291
  • 季氏将伐颛臾的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 (先秦)孔子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2022年5月20日
    20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