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走进童话》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2-03-01 05:55:34来源:admin
教材分析
《骑在白鹅的背上(一)》选自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的第二章。本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人后初次骑在白鹅的背上的历险经历。他由恐惧到逐渐克服恐惧,真实地再现了历险时心态微妙的变化。那只白鹅马丁的性格也比较鲜明,他的倔强和态度坚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学习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故事大意。
3.能复述尼尔斯初次骑在白鹅的背上的历险经历。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尼尔斯和白鹅马丁刚刚开始历险时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简要介绍,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童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第二章1、2节。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是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
介绍作者生平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简要说说文中这两部分故事的大意。第一部分:尼尔斯刚骑鹅背,非常恐惧,想回家;第二部分:他们遇到了困难,但马丁态度坚决。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说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的总结,注意杈愈的读音,愈不能和越混淆,以及多音字铺。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二、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提出问题:尼尔斯和白鹅马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学生很容易能概括出恐惧的尼尔斯和倔强的白鹅马丁,进而体会尼尔斯和白鹅马丁刚开始历险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并找到相关语句加以说明。尼尔斯由恐惧到逐渐克服恐惧,再到安慰、鼓励马丁;白鹅马丁由倔强到态度坚决。
能够体现尼尔斯恐惧的语句:
(1)他缩着头,缩着身子,把整个身体贴在公鹅马丁的脖子上。他牢牢地抓住了鹅毛,眼睛也吓得紧紧地闭起来了。(动作描写)
一是通过动词体会尼尔斯的恐惧心情,另一个是抓住整个身体、牢牢地、紧紧地等词语体会。
(2)我立刻就要掉下去了,立刻要掉下去了!(语言描写)
能够体现尼尔斯逐渐克服恐惧的句子:
最后,他鼓起了勇气,微微睁开了眼睛联系上文的眼睛也吓得紧紧地闭起来了理解,可以看出尼尔斯逐渐克服了恐惧。
2、学习两段环境描写。
尼尔斯睁开眼睛都看到了什么?
(5、6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第五段主要体会表达的形象生动,第六段写景物的变换是告诉读者他们历险的经历。
3、那么从哪可以看出马丁的倔强和态度坚决呢?
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马丁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他重重地喘息着,大大地张开了硬嘴,好像想把所有的空气都吸进去。
文中还有几处这样表达的语句,可以让学生找出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三、拓展延伸
可怜的尼尔斯是如何变小的呢?他以前又是如何捉弄别人的呢?请仔细读一读童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第一章。
四、板书设计:
52
骑在白鹅的背上(二)
教材分析
《骑在白鹅的背上(二)》这篇课文紧承上一篇课文,讲的是尼尔斯和白鹅马丁在历险经历中相濡以沫的故事。
本篇课文的对话描写占了较大的篇幅,提示语运用恰当且富于变化,起到了推动情节的作用。应当指导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在理解中体会。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故事大意。
3.能复述尼尔斯刚骑在白鹅的背上,二人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尼尔斯和白鹅马丁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5.培养学生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读整本的原著。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的大意。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本课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中,膜是圆唇音;搓是平舌音,溜、嫉等字的读音也要指导学生读准确。
(2)本课要求会写的10个字中,浊、振、啄是翘舌音;遭是平舌音;矩是三声易读错。喂右边下部分不要加撇;啄右边不要少点,这些字要注意指导。
(3)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二、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提出问题:尼尔斯和白鹅马丁是如何相濡以沫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学生很容易能概括出当白鹅马丁疲惫之极时是尼尔斯将他拖到了湖边,以及当尼尔斯饥饿之极时是白鹅马丁为他衔来一条鲈鱼。既然已经成为了朋友,那么,针对这一点进一步发散提问:在之后的经历中他们彼此还有哪些相濡以沫的表现呢?学生结合相关语句互相补充,这样就将文章的其他情节轻松地引了出来。(在野鹅面前为尼尔斯担保;在寒冷面前给对方温暖)
文章的对话表现方式很丰富,提示语的几种情况均都出现,要提示学生发现这种变化,丰富学生的语言表现方式。并掌握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时标点符号的运用。
三、拓展延伸
文中的阿卡后来能接受尼尔斯的加入吗?尼尔斯在历险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后他有没有变回自己?要想知道答案,请你仔细读一读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关于母爱的成人童话——《金色花》赏析
发布时间:2020-10-18 20:59:17
关于母爱的成人童话
——《金色花》赏析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在读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时,我看到的是:诗人用他那清新恬淡的诗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完美的母亲形象,寄托了他对理想的母爱的思考,可以说,是一篇关于母爱的成人童话。
母爱,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但这首诗却别出心裁。
首先,它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它是天真烂漫的稚童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后,对母亲的静静的诉说。诗的一开头就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结尾写到:“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可见,通篇都是孩子活泼、浪漫的想象。这样,不仅巧妙地表现孩子们的心理,它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在于,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更将自己的灵魂穿织于诗章词篇中,使诗句充满了灵性的芬芳,显得浪漫而美好。
这首诗,诗人将它收入《新月集》,这本诗集与其说是儿童文学,还不如说是诗人借助于儿童形象,为我们成人织起来的美妙的童话。说它是童话,是因为诗人所描写的新月王国,在成人世界里,可望不可即,可想而不可得。犹如我们头上的一弯新月,她柔柔的朦朦的清辉,笼罩着大地,但我们伸手触碰时 ,却又远在天边,这些童话,注定一时半会不能实现,但正如诗人所说:“点燃起人类未来时代的火炬,未来时代的万家灯火”,是人类永远的渴念,追求的目标。
所以,这首诗,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诗人的灵魂,都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的光辉。
其次,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一个完美的母亲的形象呼之欲出。他主要是从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去观察母亲“一天的工作”,表现对母亲的欣赏与依恋,寄托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母亲形象。如果平铺直叙地直接写,就不是诗了。所以,诗人运用了他无与伦比的天才的想象,一开始就让这个孩子纯粹是为了“好玩”,想象自己变成一朵美丽、快乐、自由的“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然后,“悄悄地舒展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样一来诗的意境就出来了,既符合孩子好奇、天真的天性,又为诗的主体部分的铺陈静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母亲一天里做哪些“工作”?诗人以时间为序,为我们展现了这位“母亲”平凡而普通的一天:清晨,沐浴后,她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道去做祷告,此时的母亲是那样的美丽虔诚;午后,坐在窗前的金色花的树荫下,读书休闲,此时的母亲又是那样的优雅沉静;黄昏提灯去牛棚,母亲是那样的勤劳朴实;晚上为孩子们讲故事,母亲是那样的温柔亲近。
这是幻化成“金色花”的孩子眼中的真真实实的母亲的形象,是母亲的光辉形象的不自觉的流露、没有丝毫的做作和表演,也不含一丝儿的虚伪和浮夸,从而使母亲的形象更加显得客观、没有一点包装的意味。
至此,诗人心中完美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她既有美丽清新的外表,又不能徒有其表,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涵养,拥有宗教信仰,并且喜欢读书,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精神世界和像海一样宽广而博大的仁爱的心胸。不过,这样的女性,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女孩、一个女人,但作为母亲还不够,她还必须勤劳朴实,一丝不苟地照看自己的家和牛棚;还必须爱孩子们,愿意和孩子们亲近,陪他们安心入眠,每晚都有一个甜美的梦!
但这样的母亲形象,只存在孩子的新月王国,但诗人在这个王国中,看到了一个成人的童话——关于母亲。
最后,泰戈尔的诗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言近而旨远,富有哲理性,《金色花》也不例外。这首诗出自《新月集》 ,读后,不禁让人掩卷深思:什么是真正的母爱呢?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的事。可那是真正的母爱吗?
不难看出,诗人通过主体部分孩子的观察与描写,是不是想传达出这样一种意思:身教重于言教?让孩子心神向往,达到不教而化的境界。
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要还孩子一个空间,给他们起码的信任与尊重。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两处语言描写中,以管窥豹。
第一处是在孩子想象变成金色花后,妈妈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如果发现孩子不在眼前,她一点儿也不着急,只是淡淡地一句询问,语句里透露出更多的是孩子般的好奇:怎么一下子就不见了?但是又觉得很自然——可能到别处玩去了,随他吧!玩不是孩子的天性吗?他虽然是个孩子,就不需要起码的信任和尊重吗?让孩子在一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第二处是在文章的最后,我在高高的金色花的树上,欣赏了妈妈一天的工作后,突然在她提灯去牛棚时,又落到地上来,变成她的孩子,这时妈妈问:“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语气中有嗔怪,但无责怪;有惊喜,但无惊吓。“‘我不告诉你!’,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表明孩子知道妈妈不会穷追猛问,会给孩子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自由的空间,而不会粗暴地横加干涉。全诗在这里戛然而止,弥散在一种温馨甜蜜的气氛中,让人回味无穷。
但这样的母爱,只存在孩子的新月王国,但诗人在这个王国中,看到了一个成人的童话——关于母爱。
试想一下,如果在现实中,接下来会怎么样,可想而知。大多数的母亲总想把孩子攥在手里,一刻也不肯松手,对孩子缺乏信任和尊重,还口口声声地说,这是爱!这真的是爱吗? 不,这不是爱,而是占有与控制的欲望。
诗中的孩子为什么像金色花一样美丽、可爱、散发着圣洁的光芒,是因为他无时不刻都沐浴在母爱的圣洁的光辉之中。母亲与孩子交相生辉,唱出了孩子心中的对于母爱的赞歌,折射出诗人关于母爱的童话。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让我在恬静优美的意境里,在轻柔和谐的格调里,在自然清新的语言里,享受到无限的审美愉悦,更让我明白:什么样的爱,才是孩子心中真正的母爱!
尽管,它是关于母爱的成人童话!
蕴含诗中的童话——《金色花》赏析
发布时间:2020-10-18 20:56:52
蕴含诗中的童话
——《金色花》赏析
安徽省宁国市甲路初中 金艾娇
摘要:《金色花》透过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眼睛,塑造了一个似乎只存在于“童话”中的完美的母亲的形象,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关于“母爱”的美丽童话,寄托了诗人对母爱的思考。
关键词:《金色花》 童话 母亲 母爱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金色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蕴含诗中的童话,散发着诗一般的迷人芬芳。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一首散文诗,它出自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之笔。 诗的一开头就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结尾写到:“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可见,通篇都是孩子活泼、浪漫的想象。它完全从孩子的视角来写的,似乎是一个孩童与母亲的一次漫不经心的絮语。诗人好像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不事一丝雕琢。从而使字里行间充满童真、童趣,塑造了一个似乎只存在于“童话”中的完美的母亲的形象,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关于“母爱”的美丽童话。
泰戈尔主要是从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去观察母亲“一天的工作”,表现对母亲的欣赏与依恋,寄托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母亲形象。如果平铺直叙地直接写,就不是诗了。所以,诗人张开幻想的神奇翅膀,一开始就让这个孩子纯粹是为了“好玩”,想象自己变成一朵美丽、快乐、自由的“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然后,“悄悄地舒展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样一来,诗的意境就出来了,既符合孩子好奇、天真的天性,又为诗的主体部分的铺陈静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母亲一天里做哪些“工作”?诗人以时间为序,为我们展现了这位“母亲”平凡而普通的一天:清晨,沐浴后,她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道去做祷告,此时的母亲是那样的美丽虔诚;午后,坐在窗前的金色花的树荫下,读书休闲,此时的母亲又是那样的优雅沉静;黄昏提灯去牛棚,母亲是那样的勤劳朴实;晚上为孩子们讲故事,母亲是那样的温柔亲近。
由于,这是幻化成“金色花”的孩子眼里的日常生活中母亲形象,所以,她真实动人,没有丝毫的做作和表演,也不含一丝儿的虚伪和浮夸。至此,诗人心中完美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她既有美丽清新的外表,又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拥有自己的信仰,并且喜欢读书求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精神世界和相对自由的生活空间。不过,这样的女性,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女孩、一个女人,但作为母亲还不够,她还那样勤劳朴实,一丝不苟地照看自己的牛棚;还那样热爱孩子们,孩子们愿意和她亲近,每晚都缠着她讲故事!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母亲形象,似乎只存在孩子的新月王国,从孩子的“童话”中翩然走来,给我们留下了惊鸿一瞥。虽然,我们不难从这位母亲的身上,看到诗人所至爱的亡妻的影子;那美丽的金色花,高大的榕树和昏暗的牛棚,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在乡村管理祖传田产期间的泥土气息和农家生活的安乐气氛。但“文学来源于生活,却永远高于生活”。这位母亲为什么有如此撼人心魄的力量?
在我们成人的现实王国中,提到母亲,我们想到的词可能是:无私、伟大、隐忍、坚强、慈爱;母亲的形象可能是苍老的、柔弱的、憔悴的、操劳的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是不是都藏着一个像《金色花》一样的“童话”:希望我们的母亲不再操劳憔悴,永远年轻美丽,优雅动人?
泰戈尔的诗具有独特的韵味,不但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能引起我们无尽的思绪,《金色花》也不例外。读后,不禁让人掩卷深思:什么是真正的母爱呢?
不难看出,诗人通过主体部分孩子的观察与描写,是不是想传达出这样一种意思:身教重于言教?让孩子心神向往,达到不教而化的境界。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总觉得孩子无知无觉,其实他们总是在睁着一双纯净的眼眸,静静地观察母亲的一举一动,并悄悄地在心里评判着母亲的一言一行。
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要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两处语言描写中,以管窥豹。
第一处是在孩子想象变成金色花后,妈妈“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在这里,一个“要是”我们可以看出,这仍然是孩子一个人独自的想象,他希望不被母亲发现,好观察母亲一天的工作。所以这时的母亲,完全涂抹上了孩子主观愿望的色彩:淡淡地一句询问后,就“不闻不问”了。从现实的角度看,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个孩子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见了,哪个母亲不心急如焚?但如果暂时抛开看护的“责任”,纯粹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又觉得非常自然而又意味深长了:玩不是孩子的天性吗?他虽然是个孩子,难道一定要将他时刻攥在自己的手里,紧紧的?让孩子在一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第二处是在文章的最后,“我”在高高的金色花的树上,欣赏了妈妈一天的工作后,在她提灯去牛棚时,突然又落到地上来,变成她的孩子,这时妈妈问:“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一个“坏”字,十分精彩,贬词褒用。这哪里是在骂孩子?这里诗人将嗔怪、担忧、焦虑、假愠之情融为一体,真是情韵悠长!而一句“‘我不告诉你!’,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更是耐人寻味!言外之意是: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一句其他的多余的话了。诗歌最后一句,孩子的话看似武断,甚至有点“蛮横”。(他怎么就知道妈妈不穷追猛问?事实上,哪个母亲见了一天不见的孩子,如此气定神闲?)这,显然是孩子的一厢情愿的浪漫想象, 暗示了孩子的满满的期望,期望母亲能给他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自由的空间,保守着一个依恋母亲的秘密。全诗在这里悠然而止,空气中似乎还弥散着孩子满足而甜美的想象气息,让人回味无穷。
诗中的孩子之所以像金色花一样美丽、可爱、散发着圣洁的光芒,是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它想象的母爱的光辉之中,唱出了孩子心中的对于母爱的赞歌,折射出诗人对于理想的母爱的思考——换个角度看母爱,关注孩童眼里、心中的母爱究竟是哪般的模样!
我们成人总觉得一介孩童,他一无所有,又一无所知,我们总是在想我们要给孩子什么,很少关注孩子在想什么;我们总在探讨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母爱,很少关注孩子想要什么样的母爱;我们总在说,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很少想孩子能教给我们什么。但唯有诗人泰戈尔知道:“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孩子知道各种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母爱,她在孩子的新月王国,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美丽的“童话”,而这样的“童话”在我们成人的王国里,就像童话一样,一伸手,就珠毁玉碎;一落地,成一地鸡毛。但是,谁又能否认,那不是我们心灵深处关于母爱的最美丽“童话”?谁又能否认,那不是我们“人类永远渴念”的美丽童话?
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清新自然的笔触中,在浪漫美好的意境里,时隐时现,为全诗更添一层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