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观后感
抓住暑假的小尾巴,观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这是我继《摔跤吧,爸爸》后完整观看的第二部印度电影。电影反映的择校难的问题,上名校为了孩子的发展还是家长的虚荣,贵族教育是否适真正的精英教育,如何怎样培养健康、快乐、善良的孩子,这些问题也许能在影片里找到答案。
影片一开始展示的印度德里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拉吉的商人天才,事业顺风顺水,生活安逸。镜头切入到家里,她的妻子让孩子在夏天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去玩滑滑梯,夫妻俩开始了为孩子择校拼尽全力。接下来,拉吉举家搬迁到名校旁的富人区,却因为语言、生活习惯等原因无法融入富人社会。他们又高价报了帮助上名校的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拉吉夫妇顿时感觉“柳暗花明又一村”。假扮穷人,住进贫民区,接受名调查员的审核,因为难以适应艰苦条件等原因难以融入底层社会,闹出了不少笑话。拉吉的女儿终于进入了名校,但是拉吉的内心却很郁闷。他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影片会让人流泪,也会让人发笑,它触动了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的神经,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影片既展现了富裕群体的攀比、虚荣和虚伪,还生动展现了穷苦人民的勤劳朴实、聪明善良。贫富差距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名校的优质资源变成了富人的权利,穷人的孩子无法享受优质资源。身为父母,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财富有差别,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的天使。影片的中富人们有高傲,那么印度穷苦阶层就有多心酸辛酸。同样身为父母。
名校不是炼丹炉,出来的学生都能成才。如果要给孩子选择名校时,一定要考虑下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情况,不要盲目攀比,为虚荣心所累。什么才是好学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起跑线》观后感
几天前,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了不让女儿皮雅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把她送进名校的故事。
为了让女儿皮娅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从旧市区搬到新市区,扮起了富人。他们在学校附近买了房子,上培训机构,多次去求别人,可是到了最后还是没成功。后来他们在无意中知道,这个贵族学校每年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额是留给贫困生的,他们又搬到贫困区当起了穷人。
在贫民区里他们认识了很多热情善良的邻居,邻居们很信任他们一家,认为他们是落难的新贫民,甚至分享自己的东西给他们。其中一个叫西亚姆的为了给皮娅赚生活费,还故意出去给车撞拿赔偿金。看到这一幕时,我都被感动地流泪了。
最后,皮娅终于入学了,但是皮娅的爸爸觉得自己冒名占领了贫穷孩子的名额是不对的,他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把女儿送去了公立学校。
看完电影我很感动,感动片中父母的付出和及时改正错误的态度;感动西亚姆为了朋友不顾生命危险换来的入学资格,我们的学习条件比他们好太多,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
看《起跑线》感受2
在电影里,这对父母为了能让孩子上到一个好的学校,在起跑线上就开始为孩子做准备,甚至不惜假扮穷人拿到疲困资助名额,剥夺了穷人孩子上好学校的权利,但是因为他们体会了穷人的生活不易,穷人想用知识和好的教育来让孩子可以努力改变命运。确实每个孩子的起跑线都不一样,有些孩子生来就很富有,有些孩子生来就要经历贫穷,但我看到电影中那些贫穷孩子一样在贫穷的教育环境中多才多艺,只能感叹电影中的阶级思想。最后,这对父母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环境也许重要,但是孩子性格的养成,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