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5篇: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
昨日单位组织一齐去看最近相当火的《建国大业》。这还是我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平常总是看一些网络版的,一是没有人陪我去影院看,二是没有人值得我陪去电影院看。
首先我要说一下,去影院看电影还是相当不错的,呵呵。
《建国大业》作为为祖国六十年献礼的影片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不是说明星的多少的问题,而是它的故事的整体布局,它节奏的整体把握和它整体气氛的烘托都是相当不错的。
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刻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刻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能够理解的,至少我是理解了。
再说说具体的表演,张国立的蒋委员长无疑是惊艳;的,在形体有差距的状况下能够用神情,用内心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庆龄,宋美龄两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当不错。国母淡定自若,荣辱不惊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龄为党国四处奔波,可谓呕心沥血。王学圻事业的大爆发真是谁都挡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没有给自己丢脸。
再说唐国强自从开发出来演毛主席之后,我觉得就基本是那个样貌了,《长征》首次见他确实感到惊叹,但是之后的所有影视剧包括《建国大业》,我感觉没有什么进步了,也许这就是极致了?也许毛主席真的就是这个样貌了?也许是审美疲劳了?咱也不知道了。刘劲等特性演员的表演在剧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进。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扮演者给人新奇,赞叹的印象,民盟,民革这些主要领导人个人性格魅力的展示无疑是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甄子丹,赵薇,冯巩,章子怡,苗圃,郭德纲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能够说他们的主角,不用大腕也能够演,大腕的加入能够说是锦上添花。
最后,我觉得《建国大业》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也许是正因我第一次进影院的原因吧,对这部影片感觉挺好。呵呵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5):
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此刻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就应珍惜此刻完美的一切。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生,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生,一齐喝酒,喝醉了一齐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群众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这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完美的明天。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更就应珍惜。正因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祝伟大的祖国60岁生日快乐!!!祖国,我爱你!!!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6):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2005年,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能够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述,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方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介石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向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持续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7):
所谓的历史片,必须是打了时代的标签,《建国大业》所讲的,其实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国家编年史,并顺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正义和邪恶也摆的明朗,《建国大业》所突破的一个思想关卡,就是把国军从牢笼中解放,用国民党也是人;的全新观念替代了国民党是吃人老虎;的陈腐思想。这当然是思想领域的一大进步,既顺应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又弘扬了和平解放;的思想,坚信海峡那边的朋友听到这样的消息,也会觉得宽慰的吧。
看过《建国大业》,你就应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黄建新的任务基本上是在还原历史,他抛弃了明暗对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党派的历史视点,主席说的好:民族资产阶级有种两面性,我们要把他们争取过来;因此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枪杆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气场、无穷无尽国民军的沮丧、隔岸观火的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这个江山并不是打来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换来的。
民心所向,意味着大多数人支持,《建国大业》在数量;这个字眼上做的尤其漂亮,除了参与出演的人数创下了国产片记录,其他诸如布景、道具、服装也都刷新了历史,一百七十二位明星都是独挡一面的好手,摆在一齐都能开春节联欢晚会了。如此全民皆兵的演出自然也离不开主旋律的号召力,它证明了我们党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这绝然不是空话,譬如说《建国大业》省下了三四个亿的演员工资,大腕只拿饭盒分文不取,除了高尚的爱党爱国热情驱动,真想不出其他合明白释的理由了。当然有些猥琐舆论会批评这些演员摆姿态、唱高调、假热情、马屁精我想说这话的人要不是心理阴暗,就是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分子,如今社会开明世风日上,方才会放他们一马,要是换阶级斗争时代,估计早就拖出去枪毙掉了。
当然,数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达形式,蒋公能坐下来和伟大毛主席心平气和的谈判,就是正因咱有几十万条破枪,那时候还是双十协定;,国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末了蒋公反悔开火,民主党派开始认清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在情感上倒向了我党一方;国际友人也同样识趣,不管是杜鲁门、马歇尔、司徒雷登还是斯大林,都缓缓的开始对失落的蒋公说不;。环境的颠覆更映衬了双方的多助寡助,毛主席身边团绕了无数赤胆忠肝的主角,有范伟扮演的厨子、黄晓明扮演的解放军,登高一呼开城牵马的傅作义,战功显赫无人能及的林副统帅甚至在淮海战役之后,主席和周、刘、朱等几位统帅醉酒当歌,更是难能的洒脱和气魄。张国立扮演的蒋公虽然足够压场,能表现的却只是落寞惆怅,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守不住寸土的亡国之君,脱了军服坐在冰冷的石级上,胜败也早已一目了然,编剧不会忘了给蒋公的痛处撒把盐,于是又安排了冯玉祥的灯笼会、蒋经国与孔家大少的互掐、以及蒋公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掰手腕,意在告诉我们国军内部早已不合,从而不动声色的反衬我方同志大团结的和谐局面。
片中战斗打响的篇幅不多,但是只要一出来就是人山人海,《大决战》以前给的最宏大、最全面的视角,《建国大业》用一个全镜头就能够压倒这种气魄。西苑机场的阅兵式成就了轰轰烈烈的造神户外,毛主席气镇全局,俨然揭开了历史新的篇章;闻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讲台下同样是人头攒动,这个中学课本上描述过的场面讲的还是数量;的好处:杀了李公朴,还有闻一多,杀了闻一多,还有之后人革命先烈是永远杀不完的,所谓的前仆后继就是这个道理,闻一多死在明亮的灯光下,等于竖起了一个大大的丰碑。黄建新当然不是百分百的歌功颂德,至少他在片中安排了一个向毛人凤出卖主席寓所位置的奸细,之后一出现就被枪毙掉了,历史上的争议人物也没有给与回避态度,譬如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就受到毛主席肚子里吃下国军百万兵;的夸赞;对国民党高官的刻画,黄建新基本上是宽容化的,但是一旦转到毛人凤和特务分子,就总是阴险和奸诈,这就有点说但是去了,至于蒋家父子被描述的有血有肉,可能是在照顾台湾同胞的情绪,但是就我目前看到的这个版本来说,去宝岛上映的概率就应是零。
比较揪心的是在两个多小时里讲完四年多的故事,实在是一件和抗战同样艰巨的任务,剧情赶得很紧,事件、会议、人物一个接一个,看着压根就不嫌烦,就是有点短了。如果能延长到十几个小时(指环王三部曲就这么干的)俺就更愿意看,而且乐的再多买两张票支持票房。片中会议贼多,压缩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戏份,就免不了走马观花的感觉,腕儿们在那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本人都能当做标签,即使人物贼多,我们也压根没法认错。影片中对历史会议、历史人物,都用了字幕解释法,显得有点臃肿,但是为了普及中国人的历史知识,这些标注又有存在的必然性,我纳闷的是字幕还能讲历史,那些贴片广告是干啥用的呢?一部主旋律电影的片头贴上十几分钟的广告,实在是够我崩溃的,如果是宣传国产品牌我也认了,但是看来看去好些外国牌子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话说回来,《建国大业》的雄浑不仅仅表此刻数量上,还在质量上,在电影里,那就是气场。(lz13)唐国强演毛主席、演帝王都好多年了,压住场自然不成问题,张国立也演过帝王,当然也不差,这二位爷摆在一齐,估计谁都不敢再上镜头凑热闹。爱飚戏;的孙红雷号称抢戏王,平日抢的人家主角惨白,这次跟二位爷打了个照面,就输的很惨,戏没抢到还换的贱相百出,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姜文这个戏精倒还是老辣,挺挺胸脯就抢了张国立不少风头,甚至是那位帝王专业户陈道明,在车里密谋的一场戏中也黯淡下来。冯小刚的气场是假的,陈凯歌却是真的,只可惜那版冯玉祥一脸贱相,狠狠的颠覆了人们对这位枭雄的崇高敬意,片中凯爷朝特务脚底开枪,命令他们不许搞暗的,耳边不自觉的又冒出当年那句话:做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国军的军装还是比咱的漂亮,据说腕儿们今年抢着做国军,就是为了跟剧组要一套衣服,整部剧中的明星大体扫一眼,两伙阵营还是分得很明显:我党领导人还是那些特型演员,基本特征就是形神俱备,名气就基本上扔一边了;扮演国军的诸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范儿要紧,像不像就不算问题了,王学圻、尤勇、胡军、李连杰、陈宝国、刘德华等人赫然在列,就是为了能压得住场。还是有些演员的戏份被剪掉了,比如侯勇版的陈赓,李幼斌版的报社记者、邓超版的徐悲鸿都没了,那些有笑点的演员却都还保留着,范伟、葛优、王宝强、郭德纲、冯巩等人出来就是让你乐,这也反映了咱们的主旋律影片;向主流电影;的跨越,《建国大业》告诉我们革命历史题材不必瞪着眼握着拳看,咱们完全能够靠着椅背伸懒腰,能够大笑,还能够吃爆米花,所谓的严肃,都能够丢垃圾桶了。
除了国共两党,民主党派的刻画同样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党派屡屡受毛主席邀请北上,虽心有所属,采用的策略还都是打太极。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人还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他们的软弱(这是毛主席说的),他们作壁上观、静待时局,不轻易为动,更加重了他们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身处这个水深火热时局里的身不由己。这些民主党派在大局落定之际投诚,毛主席不计前嫌亲迎接纳,并许以国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从而将共产党、毛主席的豁达胸怀铺展的淋漓尽致。影片最后以定国歌、国旗而结束,众代表在激烈讨论选定四星环绕的五星红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国大业其实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个风口浪尖的年头,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8):
我所组织全体成员在青年宫影剧院观看《建国大业》。该片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直至1949年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为主线,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再现了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全景描述了共和国领袖和众多政坛名人的群像。
观看完影片,我感受良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本片的拍摄和制作荟萃了中国电影的精英力量。在导演方面,除了韩三平、黄建新两大名导外,还有陈凯歌和陈可辛等名导加入导演组助阵;在演员阵容上,170多名实力明星和知名导演加盟该片,可视之为对中国电影演艺队伍的一次大阅兵,其中大多数的演员和导演用心主动地要求加入演出且不计报酬和主角,例如成龙、李连杰、黎明、刘德华、刘烨等等都甘愿在电影中客串出场仅一二分钟的主角。由此可知,仅仅3000多万便完成了具有如此重大好处的影片,充分体现了人民的爱国之心以及用心为国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热情。
其次,本片在角度、题材和领袖人物塑造上都有出新。在我国,反映政治事件的电影相比较较严肃,而在本片中却是打破常规,透过新颖的台词、动作设计以及部分喜剧演员的参与带来幽默搞笑的效果,例如在攻打北京城时,就上演了一场二人传士兵王宝强和团长葛优关于炸弹和城墙坚硬度的极具喜剧感的对话,其实葛叔一出场,什么都还没说呢,全场就已经乐成一片,这就是语言与人物的魅力;整个剧本结构集中在毛泽东与宋庆龄、李济深、张澜这三位之后当选为国家副主席的非中共人士的关联上,旨在再现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民主党派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将领袖塑造得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展示出领袖的内心世界,把领袖塑造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例如毛主席与老蒋握手时的从容大气,黑灯瞎火地开会时的果断幽默,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空袭时候被从床上抬起的那个片段:白色的睡衣,惺忪的睡眼,喃喃的话语,不信命的神情;,让人觉得这样的主席颇新鲜搞笑。
再次,作为80后一代,我们对于建国前期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只能透过历史书籍和老辈的传述间或得知,对于当时的艰辛更是无法体会。而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伟大领袖在怎样的大背景下联合民主党派取得新中国成立的过程,让我对新中国的成立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化被动为主动,打开了新的局面,更让我们体会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辛以及我们完美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80后,前辈们透过艰苦地战斗开创了新中国,而我们作为享受其成果的年轻一代,就应以使我们祖国更加强大为使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9):
看过《建国大业》,你就应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黄建新的任务基本上是在还原历史,他抛弃了明暗对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党派的历史视点,主席说的好:民族资产阶级有种两面性,我们要把他们争取过来;因此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枪杆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气场、无穷无尽国民军的沮丧、隔岸观火的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这个江山并不是打来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换来的。
民心所向,意味着大多数人支持,《建国大业》在数量;这个字眼上做的尤其漂亮,除了参与出演的人数创下了国产片记录,其他诸如布景、道具、服装也都刷新了历史,一百七十二位明星都是独挡一面的好手,摆在一齐都能开春节联欢晚会了。如此全民皆兵的演出自然也离不开主旋律的号召力,它证明了我们党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这绝然不是空话,譬如说《建国大业》省下了三四个亿的演员工资,大腕只拿饭盒分文不取,除了高尚的爱党爱国热情驱动,真想不出其他合明白释的理由了。当然有些猥琐舆论会批评这些演员摆姿态、唱高调、假热情、马屁精我想说这话的人要不是心理阴暗,就是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分子,如今社会开明世风日上,方才会放他们一马,要是换阶级斗争时代,估计早就拖出去枪毙掉了。
当然,数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达形式,蒋公能坐下来和伟大毛主席心平气和的谈判,就是正因咱有几十万条破枪,那时候还是双十协定;,国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末了蒋公反悔开火,民主党派开始认清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在情感上倒向了我党一方;国际友人也同样识趣,不管是杜鲁门、马歇尔、司徒雷登还是斯大林,都缓缓的开始对失落的蒋公说不;。环境的颠覆更映衬了双方的多助寡助,毛主席身边团绕了无数赤胆忠肝的主角,有范伟扮演的厨子、黄晓明扮演的解放军,登高一呼开城牵马的傅作义,战功显赫无人能及的林副统帅甚至在淮海战役之后,主席和周、刘、朱等几位统帅醉酒当歌,更是难能的洒脱和气魄。张国立扮演的蒋公虽然足够压场,能表现的却只是落寞惆怅,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守不住寸土的亡国之君,脱了军服坐在冰冷的石级上,胜败也早已一目了然,编剧不会忘了给蒋公的痛处撒把盐,于是又安排了冯玉祥的灯笼会、蒋经国与孔家大少的互掐、以及蒋公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掰手腕,意在告诉我们国军内部早已不合,从而不动声色的反衬我方同志大团结的和谐局面。
片中战斗打响的篇幅不多,但是只要一出来就是人山人海,《大决战》以前给的最宏大、最全面的视角,《建国大业》用一个全镜头就能够压倒这种气魄。西苑机场的阅兵式成就了轰轰烈烈的造神户外,毛主席气镇全局,俨然揭开了历史新的篇章;闻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讲台下同样是人头攒动,这个中学课本上描述过的场面讲的还是数量;的好处:杀了李公朴,还有闻一多,杀了闻一多,还有之后人革命先烈是永远杀不完的,所谓的前仆后继就是这个道理,闻一多死在明亮的灯光下,等于竖起了一个大大的丰碑。黄建新当然不是百分百的歌功颂德,至少他在片中安排了一个向毛人凤出卖主席寓所位置的奸细,之后一出现就被枪毙掉了,历史上的争议人物也没有给与回避态度,譬如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就受到毛主席肚子里吃下国军百万兵;的夸赞;对国民党高官的刻画,黄建新基本上是宽容化的,但是一旦转到毛人凤和特务分子,就总是阴险和奸诈,这就有点说但是去了,至于蒋家父子被描述的有血有肉,可能是在照顾台湾同胞的情绪,但是就我目前看到的这个版本来说,去宝岛上映的概率就应是零。
比较揪心的是在两个多小时里讲完四年多的故事,实在是一件和抗战同样艰巨的任务,剧情赶得很紧,事件、会议、人物一个接一个,看着压根就不嫌烦,就是有点短了。如果能延长到十几个小时(指环王三部曲就这么干的)俺就更愿意看,而且乐的再多买两张票支持票房。片中会议贼多,压缩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戏份,就免不了走马观花的感觉,腕儿们在那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本人都能当做标签,即使人物贼多,我们也压根没法认错。影片中对历史会议、历史人物,都用了字幕解释法,显得有点臃肿,但是为了普及中国人的历史知识,这些标注又有存在的必然性,我纳闷的是字幕还能讲历史,那些贴片广告是干啥用的呢?一部主旋律电影的片头贴上十几分钟的广告,实在是够我崩溃的,如果是宣传国产品牌我也认了,但是看来看去好些外国牌子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话说回来,《建国大业》的雄浑不仅仅表此刻数量上,还在质量上,在电影里,那就是气场。唐国强演毛主席、演帝王都好多年了,压住场自然不成问题,张国立也演过帝王,当然也不差,这二位爷摆在一齐,估计谁都不敢再上镜头凑热闹。爱飚戏;的孙红雷号称抢戏王,平日抢的人家主角惨白,这次跟二位爷打了个照面,就输的很惨,戏没抢到还换的贱相百出,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姜文这个戏精倒还是老辣,挺挺胸脯就抢了张国立不少风头,甚至是那位帝王专业户陈道明,在车里密谋的一场戏中也黯淡下来。冯小刚的气场是假的,陈凯歌却是真的,只可惜那版冯玉祥一脸贱相,狠狠的颠覆了人们对这位枭雄的崇高敬意,片中凯爷朝特务脚底开枪,命令他们不许搞暗的,耳边不自觉的又冒出当年那句话:做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国军的军装还是比咱的漂亮,据说腕儿们今年抢着做国军,就是为了跟剧组要一套衣服,整部剧中的明星大体扫一眼,两伙阵营还是分得很明显:我党领导人还是那些特型演员,基本特征就是形神俱备,名气就基本上扔一边了;扮演国军的诸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范儿要紧,像不像就不算问题了,王学圻、尤勇、胡军、李连杰、陈宝国、刘德华等人赫然在列,就是为了能压得住场。还是有些演员的戏份被剪掉了,比如侯勇版的陈赓,李幼斌版的报社记者、邓超版的徐悲鸿都没了,那些有笑点的演员却都还保留着,范伟、葛优、王宝强、郭德纲、冯巩等人出来就是让你乐,这也反映了咱们的主旋律影片;向主流电影;的跨越,《建国大业》告诉我们革命历史题材不必瞪着眼握着拳看,咱们完全能够靠着椅背伸懒腰,能够大笑,还能够吃爆米花,所谓的严肃,都能够丢垃圾桶了。
除了国共两党,民主党派的刻画同样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党派屡屡受毛主席邀请北上,虽心有所属,采用的策略还都是打太极。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人还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他们的软弱(这是毛主席说的),他们作壁上观、静待时局,不轻易为动,更加重了他们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身处这个水深火热时局里的身不由己。这些民主党派在大局落定之际投诚,毛主席不计前嫌亲迎接纳,并许以国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从而将共产党、毛主席的豁达胸怀铺展的淋漓尽致。影片最后以定国歌、国旗而结束,众代表在激烈讨论选定四星环绕的五星红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国大业其实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个风口浪尖的年头,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0):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是影片《建国大业》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它标志着中国将逐步走入富强。
昨日,我去电影院看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影片讲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爱国人士的风采,其中毛主席和周总理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影片中,毛主席常常正因战事而彻夜不眠,每当有主要战役的战报还没有传到时,他总会跑到屋顶上凝望远处,期望搜寻得到一点象征着胜利的标志。其中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在得知国门的反动派的55万大军被红军全部吞噬掉后,中央领导们摆酒席庆贺,毛主席喝醉酒后倚靠在床上,酣然入梦。在平时正因牵挂战事而难以入睡,而如今得知自己的军队大胜而不由得酣然入梦,这样的人领导的军队不取得成功还有谁会成功呢?毛主席也时时刻刻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革命的目标,心中始终是在为人民着想。正是由于毛主席这种为民的精神以及尤为强烈的名族职责感,才训练出来不贪民众一分利的红军,才会打败独裁的蒋介石,建立起新的中国。
还有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就是周总理,周总理是个令整个红军队伍都敬爱的一位领导,他的和蔼可亲在队伍里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到最基层的红军部队去做动员工作。但是在建国大业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周总理。在得知韩玉祥将军正因共产党的邀请被国民党的特务杀害后,他十分愤怒,把所有的关于这件事的负责人都叫到了他的办公室里,狠狠地把他们给骂了一通,直到毛主席来了,它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是这丝毫没有损坏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反而让我们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这位伟人,一位和蔼可亲,有职责心,对待工作兢兢业业的伟人!
此外,影片中还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如壮志难酬的蒋经国,心系人民的张澜,甚至是阴险狡诈的李宗仁,都为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当然,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大到中央的领导人,小到最基层的群众,战士,只要是在解放中国的战争中为民族独立流过血和汗的,都应成为我们尊敬与铭记的对象,他们的名字就应被世代传唱!
如今,中国已经变得富强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过去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还是要发奋学习,有朝一日该为民族奋斗,该为人民奋斗的就是我们这一辈的人了,因此,我们要时刻做好准备,为中华民族而奋斗!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这天成立了!;电影《建国大业》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脑海里回荡着。
电影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下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此举遭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着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冯将军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多么艰难的历程啊。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2):
我们的祖辈父辈指导我都懂得一个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不明白,她究竟有怎样神奇的力量,能把祖国和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得我们伟大的祖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读过关于《建国大业》这本书,从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中国共产党,它是救人民于水火的救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一向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痛苦深渊里,华夏大地被落后的思想、纷乱的局势所困扰,正当这民族危难时刻,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古老的中国大地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并且是唯一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祖国的大地,开启了奔向幸福的道路。读到那里,我欣慰,我期盼
没有阳光的照耀,她用自己的身躯换得了自由;没有平坦的道路,她用自己的鲜血换得了解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八年抗战的全面胜利。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的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她是创造奇迹的巨人!成立之初的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为此,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透过十二五规划;,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主题。与此同时,我国的科学事业、国防事业也不断发展进步。
她是播种期望的天使!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的新征程。1997年7月1日,历经沧桑的香港回归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被喻为我国改革开放成年礼;,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又一个新起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证明,当今的中国今非昔比。时至今日,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上了天,第一次太空行走也十分成功,实现了多年的飞天梦想,我们的祖国日益繁荣富强。
《建党大业》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它不仅仅帮我了解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让我知道了这股神奇的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股力量深深地震撼着我,让我更加热爱党,我要永远铭记党的教诲,从小学习做一个高尚的、心中装着人民的人,激励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用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奋发进取的崇高精神,让自己早日成为家长的建设之才,祖国的栋梁之才,世界的创新之才。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3):
这天下午,入党用心分子学习班举行活动,观看电影《建国大业》,我本来想没什么好看的正因我已经看过一次了,但是当我看完第二次之后我发现,我的感触比第一次多很多。
从资料上来看,这部电影反映的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到建国前夕的一段艰苦过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斗争中,同舟共济,团结奋斗,最终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毛主席说用一个延安来换取整个中国;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这是一个多长远的想法,中国共产党不会因一池一地之争而放下整个中国。在这段过程中,各民族党派的人也本着一切为人民着想的想法与共产党人团结一心,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在想着摧毁共产党的同时也在自己党内起内讧并没有真正的统一领导这个党。
这部电影道出了,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那些纷至沓来的利剑。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这个中国不是打出来的,而是靠中国共产党以民心换来的,国际友人:斯大林,马歇尔,杜鲁门等都缓缓的开始对蒋介石说不;。
正因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行为都乃是民心所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毛主席的豁达胸怀铺展的淋漓尽致。半个月吃上一顿红烧肉的奢侈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是靠什么来调动四方部队和百姓的。那么它依靠的是什么?是领导者个人的道德品质,是毛主席的人格魅力还是天下百姓共同发奋的结果?电影就这样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悬念,虽然没有刻意挑明,那么这其中的内涵只有观众自己去捉摸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唯一的想法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有不可抹灭的大功劳。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4):
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此刻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就应珍惜此刻完美的一切。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生,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生,一齐喝酒,喝醉了一齐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群众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这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完美的明天。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更就应珍惜。正因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祝伟大的祖国60岁生日快乐!祖国,我爱你!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15):
《建国大业》最后出此刻人们面前。在献礼片大格调基本没变的前提下,本片最后第一次叫人看到了歌颂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对于失败者;的史无前例地同情。在江南烟雨之中,看着蒋介石那孤独落寞、远去故国的身影,在那恢弘的历史背景之下,很容易叫人想到一句诗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双雄逐鹿的背后,其实是各自追寻的家国梦想,理想实现者固然伟大,金陵梦碎者亦不失英豪。
看完《建国大业》我承认对我是有所触动的,这种触动不是仅仅是正因新政权的建立的不易,正因从小到大,我们长在红旗之下,已经太熟悉这个过程了,真正叫我感动的是影片对于我们以前必须要蔑视的蒋家王朝;有一种新的感情,这种感情或许就是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历史的同情心吧。而这种同情心我认为是十分可贵的,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史观的进步,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六十年前接替的新政府的最后有了一点自信,期望这种自信不断发扬光大,正因这个自信是言路广开、民主进步的基础。
个性是影片的结尾,当刘德华扮演的俞济时去请示蒋介石是否需要轰炸天安门时,蒋介石正站在别墅的楼台前,外面寒雨淋漓。灰暗的画面映照着蒋介石黯然的心绪,预示着国民党的惨败结局,还有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在郊外打猎的场景,蒋介石和蒋经国在公园中谈事时那来回飞翔的群鸽,这些画面都让人印象深刻。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生,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生,一齐喝酒,喝醉了一齐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个性是影片的结尾,当刘德华扮演的俞济时去请示蒋介石是否需要轰炸天安门时,蒋介石正站在别墅的楼台前,外面寒雨淋漓。灰暗的画面映照着蒋介石黯然的心绪,预示着国民党的惨败结局,还有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在郊外打猎的场景,蒋介石和蒋经国在公园中谈事时那来回飞翔的群鸽,这些画面都让人印象深刻。
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群众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这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完美的明天。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更就应珍惜。正因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一声嗔,百万雄心过大江,驱狼赶豹,惘尽英雄血滔滔。倭畜恐震,龟缩丸岛。还我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