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性阅读的探究
研究性阅读源起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启蒙运动倡导者卢梭提出,他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随后,美国的杜威和布鲁纳,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进一步完善了“研究性学习”。20世纪末,世界各国进一步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研究,把“研究性学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较完整的理论与操作体系。
研究性阅读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广义上说,是指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阅读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狭义是指以一篇课文为中心的阅读活动,凭借语言文字来实现自我探研和自我感悟的目的,以增强学生对阅读课文的自主性、研究性和创造性。
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阅读,究其实质,就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探讨研究与感悟、体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直至身心结构,都得以自主的变革或发展。因此,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而产生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与前者相比,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即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突出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突出学生亲自感悟,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张扬个性。
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促使学生的地位由传统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此外,在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大大加强,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也得到提高,对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