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技术在小学教育的应用
[摘要]在小学中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出现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小学又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行为矫正技术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问题行为,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行为。使用行为矫正技术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选择使用阳性强化法、消退法、代币制以及行为契约四种行为矫正的方法。
[关键词]行为矫正;强化;惩罚;消退;代币制;行为契约
一、行为矫正技术的理论基础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最初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在他的以狗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的研究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狗看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后来狗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铃声本来不会引起狗分泌唾液,但它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重复结合呈现,最后铃声也能够引发原来无条件刺激才能引发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是后天学习而来的,因此巴甫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
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在他的研究中,他把白鼠放进一内置杠杆的工具箱中,一压杠杆,食物就会从某个出口滚出来。饥饿的白鼠开始并不知道杠杆的作用,但是在几次偶然碰到杠杆得到食物之后,压杠杆的行为就形成了。食物强化了白鼠压杠杆的行为,这种行为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建立起来。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该实验让三组儿童观看录像中的攻击行为,但是每组录像看到的行为结果有所不同,分别为奖励、惩罚与无特异性结果。接着让三组被试的儿童逐一走进放着玩具娃娃的房间,告诉儿童如果模仿录像中的行为表现,就予以奖赏,并记录他们的行为表现。实验结果发现,奖赏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明显高于另外两组。据此,研究者指出,儿童能够通过观看录像习得榜样行为。
二、行为矫正技术的原理
1.强化
强化是指运用强化物使特定行为得以发生或者提高特定行为发生概率的过程。当一个行为被加强时,它就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1]。桑代克最早对行为强化做出论证,一只饥饿的猫被放进笼子,笼子外面有食物。当猫击打杠杆时,笼门就会打开,猫可以吃到食物。猫再次被放进笼子时,这只猫就更有可能去击打杠杆,得到食物对猫击打杠杆起到强化作用。在行为强化过程中得到增强的行为称作操作性行为,而使操作性行为增强的结果称作强化物。
2.消退
消退是某行为反应持续得不到强化而使其发生概率下降直至不再发生的过程,消退这一条件作用过程和得不到强化有关。在经典条件作用中,当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无条件刺激没有随之出现,那么原先形成的条件反应也会逐渐消失。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如果铃声响后不给狗食物,那么多次实验后,狗即使听到铃声也不会分泌唾液。在操作条件作用中,在操作反应之后不及时提供强化物的刺激,那么原先被强化了的行为就会逐渐消失。在斯金纳的实验中,当鸽子不再因为啄击钥匙而得到作为强化物的食物时,鸽子啄击钥匙的行为就会停止。
3.惩罚
惩罚是指使用刺激物来使特定行为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降低甚至不发生的过程。惩罚分为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二者的区别在于不良行为之后跟随的是刺激物的出现还是消除。但无论是正性惩罚还是负性惩罚都能削弱行为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
三、行为矫正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矫正的方法很多,包括建立新行为的方法、增加期望行为的方法和减少不期望行为的方法等等。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阳性强化法
阳性强化通常是指运用某种令人喜欢、愉快的事物或事件偶联于特定目标行为来增强该行为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一般是指在良好行为出现时,给予一个奖励来增加这个行为在以后相似情境下发生的几率,这个奖励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阳性强化法的实施步骤:确定强化的目标行为;选择强化物;根据矫正计划实施强化。例如周老师班的小明上课注意力总是不集中,一会儿讲小话,一会儿开小差,不仅自己没学好,也经常影响周围的人,教师再三提醒也没有用。后来,周老师改变了策略,在第一周,只要一节课中小明开始专心听课就给予强化,强化物主要是糖果,同时以口头表扬等社会性强化物为辅。结果显示:小明上课专心听课的时间明显增加。在第二周,周老师对小明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小明一节课专心听课时间达到25分钟就给予强化。后来小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来越长,在小明集中注意力听课的行为基本稳定后,不再对他进行强化。在实施阳性强化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强化物的选择必须以当事人的需求为依据。如对大部分学生来讲,教师的表扬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是对于自闭症的孩子来说就不一定有效。(2)实施必须及时、一致和相倚。“及时”是指阳性强化应该紧随着目标行为的发生而进行;“一致”是指与当事人有关的人应该密切配合执行阳性强化;“相倚”是指只有当出现目标行为才给予强化,其他行为一律不给予强化。(3)把握好强化的量。强化的量要适中,如果未达到一定的量,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但如果过度,就会出现贬值的效果。(4)避免误用。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如果无意之中进行了强化,就会增加其发生的频率。例如:自习课上,小明做完作业之后就开始和同学讲话,李老师认为小明是没事儿做所以才扰乱课堂纪律,所以李老师让小明到前面来管纪律,看哪些同学没有认真自习。以后,小明养成了做完作业就开始讲话的习惯。在这里,管理纪律对于学生而言是炫耀的资本,成为较强的社会性强化物,所以小明在今后做完作业后就开始说话,弄出动静,好让老师安排自己去管理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