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再出发
摘要:网络新媒体建构了一个新的小学教育现实环境。面对当下的小学教育“新剧场”“新脚本”“新文化”带来的实质性挑战,必须重新定义小学教育,凸显学生主体性,恢复并强化生活教育,使学生回归泥土,感受真实人生。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时代;小学教育现实语境;“生活教育”
一、网络新媒体开启新的“人类木马程序”,“轻重”文化博弈正在重塑当下教育环境
网络新媒体技术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或者将是一个永远没有终极结论的问题。但是,各种迹象已经清晰地显示,“互联网将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发明”[2]109,它甚至开始改造人类本身,制作新的物种。新华社北京2019年7月8日报道,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随着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出现所谓“枕外隆突”的患者也日益增多;长期低头使用手机使头颈向前拉伸,脊椎承重点移至脑后肌肉,导致颅骨枕部出现骨质增生;如果科技对人体的这种影响继续下去,3000年时的人类将会变成“明迪”样的状态:“明迪”看上去弯腰驼背,头骨更加“厚重”,大脑变小,双手变得像爪子一样,拿手机的手臂肘部已经呈90度弯曲;长出了第二层眼睑,以抵御长时间目视光源对眼睛的损伤。“是时候认真对待互联网了……”[2]105
(一)网络新媒体正悄然地改造着当下小学教育模式
打字代替写字,敲击键盘变成了手握笔杆,速度感空前提升,空间不再受到局限,大数据精准服务使每个人都受到空前的重视,知识获取不再依赖任何单一渠道……借助于法国哲学家吉勒•利波维茨基的说法,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被称之为“轻文明”的如此轻盈、流动、多变的新世界。作为“网络原住民”,青少年人群比我们更强烈地经受着“轻文明”对“重文明”全面、立体甚至是釜底抽薪式的挑战。弹指间,控制人类的基本力量,已不再是传统的道德规范、社会责任,而更换为“一种由大众传媒传播的日常的轻文化,消费领域不断宣扬着享乐主义、趣味至上的参考标准。那些物品、娱乐活动、电视节目和广告传播着一种无止境的娱乐气氛,煽动人们‘利用’那些直接、简易的愉悦。诱惑代替强制,享乐主义代替严苛的义务,幽默代替庄严,消费世界趋向表现为一种卸除所有思想重量、所有意义厚度的世界”;“沉重的集体义务让位给普遍的自我管理以及不稳定的关系与承诺,一种游牧式、变动式的个人主义成为超现代性的主流。”[3]
(二)网络新媒体开启了新的“人类木马程序”
小学教育的“每个领域都能看到轻对重的战争。”例如,传统“学校的教育方式基于努力和守纪的价值观、缓慢的周期、受控的学习进度,重复的训练和为系统化知识结构而制定的教学方案”[3]229,而现实的情形却是“轻革命已经在我们和知识之间建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关系”“知识获取的整个系统都在摆脱辛苦、无聊、缓慢等缺陷……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花大力气去获得知识。知识是一点击鼠标就能立即出现的;一切都应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按照个人的意愿来获得,而不是服从于一个提前制定好的方案。”[3]228逻辑性地,在“技术至死”[4]的时代里,由于缺乏基本的理性自觉,媒介素养不足,无力抵抗手机、网络所带来的各种诱惑,学习投入不足,注意力很难集中,阅读量急剧下降,知识积累被网络搜索所替代,小学生在线作业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已经超过独立思考的时间及投入;建立在完整地背诵、记忆、阅读基础上并进而自主“开悟”的学习方法,改换成了功利性地灌输、缩写本式阅读、“麦当劳式”的结论;“在便捷完成你的作业及练习”的广告声浪,不但应有的学习习惯、传统的“沉思生活”被卷走,包括少年儿童身心成长中极为重要的睡眠等重要人生资源[5]也毫不客气地遭遇公开的侵蚀。
(三)网络新媒体阻断了青少年与外在世界的感知
网络新媒体对小学教育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它透过虚拟的世界对青少年感知社会、体验人生、获取各种“隐在知识”的应有路径的无声阻隔。在手指、指令代替辛劳与思考的时代,“碎片化”绝不仅仅指向知识的结构状态,而是更深刻地引领我们朝向“信息焦虑症”与“浅尝辄止”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其结果,深陷其间的小学生人群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动手能力及自觉严重缺乏,波及精神世界,焦虑、迷茫、“倦怠综合征”横生,“关切”缺失,“冷漠”肆虐,乃至于仇视同学、老师、家人,造成伤害朋辈、弑父杀母的悲剧而不自知也,小学教育已经开始出现部分疏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令人担忧的发展趋势。
二、觉察并修正“人类木马程序”,小学教育“再”出发
网络新媒体为人类设置了新的木马程序,这种悄然而至的程序会在人类不经意的情势中,控制人们的行为,并掌握人们的命运。当下小学教育要想扎根泥土、有所作为,就必须直面现实,聚焦“全人教育”理想,“打掉‘木马之墙’‘旋转木马之柱’……恢复‘全观清晰视野’的觉醒”[6]12,开启理性而坚毅的再建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