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教师范文网(www.dengyong.cc)帮大家整理的有的人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的人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对比的写法
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
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到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臧克家:详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从三个方面考虑:对比对象;对比角度;对比内容。他们的表现和结果。
为人民的人:
对人民——恭恭敬敬,全心全意;结果:人民永远记住他。
对人生——为革命,愿献身;结果: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对社会——让别人活得更好。结果:抬得很高,很高
反动派及剥削者:
对人民——作威作福,任意欺压。结果:把他摔跨
对人生——为自己,想不朽结果:烂得更早
对社会——使别人不能活,结果:下场可以看到
总结问题答案: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种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见上分析。
3、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
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完成练习一的第一小问。
3、明确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七、思考以下内容是怎样对比的。
第二教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讨论第二——第七节是如何进行照应的。
二、讨论这几节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并列表说明。
三、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把第二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原诗反动者典型的动作和典型的语言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的典型动作加上“当牛马”的贴切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2、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答;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3、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
答: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并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4、如何理解第六节,“春风”,“野草”各指什么?
答: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实际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鲁迅以野草自比,(因为这一句鲁迅的《野草》)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但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最后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反复,起强调作用,评价鲁迅先生的伟大。
四、分析诗中的议论。
1、找出议论句。
2、分析议论的特点。
A、诗中的议论,是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
B、诗中的议论,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的。
五、总结全文。谈谈你学了这首诗后懂得了哪些道理?
六、布置作业。
有的人语文教案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20xx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有的人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有的人语文教案
学习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2)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
2、难点:第三、六、七节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臧(zang1)俯(fu3)践踏(jian4)删刈(yi4)憎恶(zeng3wu4)装饰(shi4)
2、解释下列词语: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2)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
(3)华盖:古星名。迷信的人认为人的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运。但据说和尚华盖罩顶是走好运。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曾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
2、导语
“诗言志”,诗可抒情、可叙事,诗也能讲道理,发议论,这样的诗有人称之为哲理诗。诗中发表的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性的。是用诗的语言说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臧克家先生所写的有的人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学习这首诗,我们要理解诗中哲理性的深刻内涵以及铿锵有力的语句,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情的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感情流露。)
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
3、提问第l部分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间。(应启发学生。离开诗歌原句去解释“活”与“死”是不易领会诗人深刻含义的。)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讨论并归纳:
(1)对人民的情感: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和“俯”形象地表明了两种相反的态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虽生犹死的人,想通过树碑立传,达到“永垂不朽”;而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则情愿充当无名的野草,当地下火喷薄而出的时候,变成熊熊列焰,“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野草·题辞),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观: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
5、提问:这两种人的结果如何?
讨论并归纳: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6、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说过:“对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在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这二节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因为本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同时“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让人马上想到鲁迅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也让人们与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联系起来,因此虽然诗中没出现鲁迅的名字,可让人一看便知是鲁迅的写照。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鲁迅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四、小结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
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使诗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4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一第1、2、3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
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是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
二、导人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有的人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三、正课
1、背诵全诗
2、提问: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一部分的诗歌主要用了连续反复的修辞方法。连续反复的修辞在这里起到了强调作用。这一强调使这一首诗的诗意升华到赞颂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对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问: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
讨论并归纳:第二部分,从不同方面举出两种人的不同做法,褒贬鲜明,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对应回答,强调了两种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4、提问: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诗的第二节改成:“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不行。这样做,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结起来,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提问:这首诗通过讨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它为什么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所要说明的道理蕴含在第一节的诗句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由纪念鲁迅联想到深爱人民的人,并且甘愿为人民作牛马,为人民奉献、牺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鲁迅先生一样,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人民永远在心里纪念他。作者不仅歌颂鲁迅和具有鲁迅那样品质的’人,也启发和引导读者要学习鲁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发挥了诗歌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取得了较好的说理效果。
6、提问: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
讨论并归纳:鲁迅活着的时候,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面对这一切鲁迅坦然处之,坚信自己的信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鲁迅不屈不挠斗争着。鲁迅逝世后,反动派仍然是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而人民却敬他,爱他。可见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让人们感到斗争的激烈,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分明的爱憎。
7、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有的人》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
讨论并归纳:鲁迅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着地下火将它变成熊熊烈焰。这两个形象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民深沉博大的爱,象征他为人民奉献、牺牲的精神。这样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正是诗中所要歌颂的。
四、小结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优秀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究其原因应该是它对革命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是呀,人为什么活着?不同人生观,立场不同,就有两种看法。以鲁迅为代表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
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有的人》表面上并没有人生哲学的说教,这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判若天渊的爱憎让它隐了形。事实上当人们读到诗会立刻想到这一点。这也是这首诗创作的高明之处。
五、作业
有的人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同学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珍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倒霉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同学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身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和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
(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示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同学勇于发表自身的见解。
4、引导同学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身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安排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有的人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1、搜集、阅读鲁迅资料;
2、标出诗歌小节数;
3、复习朗读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关键句子。
教学关键词:
活、死、俯、骑。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对鲁迅知道多少?(抽生说)
是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被誉为我们的“民族魂”。要写一位如此伟大的人物,是很难的,而要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更是难上加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初识鲁迅”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恰恰就是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的。这就是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正确。
三分诗,七分读。请大家走进这7个小节28行诗中,把诗读正确读流利。(生读)
汇报自读情况。(抽生读前6小节,最后一小节齐读)对于你们的朗读,老师不作任何评判,我请来了一位高人,(播放课件。听轻重,听情感,听节奏)是高手吧,说说哪个句子你现在可以读得更好了?我们跟着他一起进步吧,读这一句。
三、再读读构思。
自己再通读全诗,看一看7个小节之中藏有哪些写作技巧?(生汇报后,幻灯出示)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的?第一小节和后面的6个小节是总分关系,思路清晰;全诗都运用了对比写法,感情表达更加强烈;234小节分别和567小节照应,结构严谨。有了这个示意图,我们现在就像拧起了一根绳子,诗歌的每一句都在这根绳子上,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四、品读第一小节。
既然第一小节总起全诗,那请问,是靠哪些字统领全诗的?读一读找一找。(板书:“死”、“活”)两个“活”,两个“死”,意思一样吗?(生答)那你就读出这种不一样来吧。
是的,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来,读出这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吧,读出我们的警告和呼吁。(齐读本小节)
五、品读“虽生如死”。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些句子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抽生读。读出蔑视(那是痴心妄想)、咒骂(那是罪有应得)、痛恨(只要有良知的人都会怀有这种感情)、不屑一顾。
有的人语文教案
一、导语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内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与人民为敌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为自己,想不朽,他活着别人不能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俯身给人民当牛马,为革命,愿牺牲,他活着,别人更好活。
3、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增憎分明的感情。
4、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1、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明确〗分别是从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人生目的、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为人民鞠躬尽瘁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却恬不知耻、自我标榜
利用权势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为革命不惜牺牲
极端自私不惜牺牲自己
2、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参考】果因关系(总分关系)
3、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因果关系(前三段写两种人对人民截然相反的态度,后三段则逐一写出人民对他们的不同回报)、逐一对应的关系。
4、为什么说“把……早”?如何理解“只要……野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想“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活着早已被人民唾弃,死后也只能遗臭万年,“烂”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而一旦“春风”劲吹(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将一片青绿(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先驱者将会后继有人)。前句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讥讽、嘲笑、鞭挞、讨伐;后句是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5、第7段中说“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这个“下场”在前文的什么地方已经体现了?“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垮”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可耻的失败下场,“烂”表明他们会遗臭万年。“抬举”在这里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第二部分写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三部分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6、诗歌采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使正反面人物对比得更为鲜明,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7、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明确〗有很多方面的道理,例如: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应该如何对待广大人民群众?我们纪念鲁迅,是因为鲁迅有高尚的人生观、伟大的人格,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为人民而活着,勤于工作,乐于奉献,追求最有价值的人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那些瞧不起人民大众甚至与人民对立的人,那些一心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是渺小的,他们只能被人民大众所唾弃。
七、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八、本诗的议论有何特点?
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的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评价,而是对比讨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读者,议论用语形象生动。
(一)人生活着——死了(虽生犹死)
价值死了——活着(精神永存)
(二)
1.对人民“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态度俯身“当牛马”,恭恭敬敬不同
2.人生为自己,“想不朽”表现目的为革命,愿牺牲
3.社会他活着,别人不能活影响他活着,别人更好活
(三)
1.人民把他摔垮人民永远记住他不同
2.名字“烂得更早”结果“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3.“下场可以看到”“抬举得很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