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近代史》是一本由[美] 徐中约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636,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一):第七章–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在内地付印出版时,第七章遭到了大幅的删改,这一章主要描绘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生态、经济思想等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迁,对粉碎四人帮后中共的一系列政治决策、军事行动等进行了翔实的记叙与分析。而这一段历史,在我们以往所受的教育中、在从小到大的历史书上,从来都是寥寥几笔略过的。讳莫如深带来的结果是大段的历史断层与记忆空白,仿佛在建国后我们就一路亦无风雨亦无晴地改革开放了国泰民安了蒸蒸日上了。第七章带给我的是以往不曾有过的全新记忆与体验——在这几十年里,我们的国家是怎样跌跌撞撞地走到了今天。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这一段对国家与党来说至关重要的历史里,有一个人的名字在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上浮现——邓小平。他在这二十余年间,作为中国实质上无可辩驳的掌舵手,在一次次的波诡云谲的党内政治斗争与国际形势下,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毫无疑问,邓小平之所以在之后的二十年间能够登上中共核心领袖的位置,与他在粉碎四人帮后表现出的对毛泽东路线的彻底的勇敢态度密不可分。他干脆决绝、旗帜鲜明的表达了对毛泽东思想的批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置身于事实与实践的检验之下,从根本上对“两个凡是”进行了否定。并在此后通过用毛的话批评毛、提升周恩来党内地位等方式逐步地将毛泽东非神化,逐步去除中共内外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最终形成党内对毛泽东较为客观真实的评判。而毛泽东的非神化实际上不仅仅是针对毛个人,更是对以毛为中心建立的掌权人物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尤其以经1977年党代会确认地位的华国锋为代表,其职位的合法性主要就是来源于毛泽东的庇护。因此从华国锋的角度来看,每一次毛泽东伟大领袖光环的削弱都是对他自身权力威信的伤害,但这又是不得不采取的,因为在当时的情境下对毛的批判与重新解释是大势所趋,也只有在对毛的重新解释中才能满足他在新时期下的需求。所以在我看来当时华国锋的处境可谓是进退两难,投鼠忌器。既然不可能在顺应毛泽东非神化潮流趋势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那么接下来毛泽东指定的接班人地位的动摇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站在政治家邓小平的角度看,将毛泽东非神化实在是一石二鸟之计,在扭转党内思想趋势的同时打击了毛泽东遗留下的掌权人物,为今后个人的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扫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而在打倒旧的思想统治的同时,邓小平提出了自己的“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张,破旧立新,为当时因为失去毛泽东思想统治而感到茫然无序的群众厘清了一条可供信仰的道路。而事实也证明他的主张也的确受到了人们的极大拥护并成为了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攻击的有力武器。而以上种种,无不是邓小平能够在激烈的继任斗争中脱颖而出、青云直上,成为中共第二代核心领导人物的重要原因。   而在此之外,邓小平能够盘踞中共政坛二十余年之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始终坚持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这一政策几乎贯彻了邓小平执政生涯的始终,给国家带来的影响可谓深远。今天我们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看做国家的伟大转折点,其中一个标志性的政策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确立的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将毛泽东拉下神坛以后,邓小平就开始着力于推行他的经济政策,以经济挂帅取代毛的政治挂帅。这一步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尤其在当时建国三十年民众生活水平却依然低下落后的情况下,提出优先发展经济更加符合百姓的期许,也更有利于为民众谋福祉。时至今日,“经济决定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经济决定论依然受到绝大多数国人的认可,被奉为圭臬。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他带领中国在体制改革中一步步走向市场化的浪潮。而这一政策下一个重要的节点,发生在九十年代,发生在苏联解体与六四学潮之后陷入动荡的中国。天安门镇压带来的是外交上的排斥与严苛的国际制裁,而苏联的解体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更给了中国一个巨大的打击,共产党引以为傲的独特性与自信心受到重创。这时的中国可以说内外交困,举步维艰,党内不同派系之间的分歧也在与日俱增。在保守派看来,苏共垮台后,中共唯一的选择是“坚守社会主义长城”,以东欧为戒,提高对西方的警惕,严防和平演变颠覆国内政权。他们所希望的是固守社会主义的传统道路,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水火不容,因此对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反对与批评也愈演愈烈。而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开放派这一方看来,苏联的解体无疑为改革开放的合理性与迫切性更添一有力佐证——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政策,那么中国很有可能已经步上苏联的老路而走向灭亡。这样看来,在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态度上,双方几乎已经是针尖对麦芒,到了非此即彼的境地。就在这个当口,邓小平做的又一件事,将改革开放政策牢牢地贯彻了下来,成为铸成他崇高历史地位的一块金光闪闪的砖头,这件事,就是92年的南巡。广东在过去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受益良多而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邓小平的来到无疑意味着对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期待与鼓舞。而在接下来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南巡的背后含义被具象化而写入了党的规划之中,号召我们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迈开了经济改革的一大步。    徐中约先生在书的结尾写道,“邓小平为建立一个经济繁荣、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新中国打下了基础,可惜他的伟大因无力改变列宁主义的独裁政治而减色。只有实现政治自由化——第五个现代化——中国的改革才算是完成。”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政治变革的代表参与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维度。那么,新一届政府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延续了转型时期的改革进程?这实在是一个浩大的命题,所以我们试着选择从国内外经济政策这一角度,管中窥豹,以期能一窥改革的全貌。一方面,从对外贸易的角度上来看,治理现代化改革与转型时期的改革措施似乎是一脉相承的。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对外贸易、交流与合作。习近平提出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新体制。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倡导建立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变经贸体系。通过采取建立亚投行、对最不发达国家97%的输华商品免收关税等措施,多头并进,在深化现有对外贸易的同时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在国内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方面,转型时期这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仍然是局限在市场自身范围内的细节调控,还没有到宏观的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上。而新一届政府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从十四大到十八大,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的功能不断得到深化和加强。与此同时也要求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将政府不该管的事情交给市场,使得政府与市场各就其位,是对转型时期改革措施角度更广、层次更深的继承与发扬。   时至今日,徐中约先生惋惜的“第五个现代化”已经被提出并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维度。而我们也衷心的期许,新一届政府能够在此基础上带领我们走得更深、更远。

参考文献: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刘俊杰
《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何增科
《影响世界改变中国的邓小平 中共党史非常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刘金田,张爱茹著
《三中全会 中共重大改革决策实录》沈传亮,李庆刚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二):第七章–邓小平与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在内地付印出版时,第七章遭到了大幅的删改,这一章主要描绘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生态、经济思想等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迁,对粉碎四人帮后中共的一系列政治决策、军事行动等进行了翔实的记叙与分析。而这一段历史,在我们以往所受的教育中、在从小到大的历史书上,从来都是寥寥几笔略过的。讳莫如深带来的结果是大段的历史断层与记忆空白,仿佛在建国后我们就一路亦无风雨亦无晴地改革开放了国泰民安了蒸蒸日上了。第七章带给我的是以往不曾有过的全新记忆与体验——在这几十年里,我们的国家是怎样跌跌撞撞地走到了今天。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这一段对国家与党来说至关重要的历史里,有一个人的名字在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上浮现——邓小平。他在这二十余年间,作为中国实质上无可辩驳的掌舵手,在一次次的波诡云谲的党内政治斗争与国际形势下,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毫无疑问,邓小平之所以在之后的二十年间能够登上中共核心领袖的位置,与他在粉碎四人帮后表现出的对毛泽东路线的彻底的勇敢态度密不可分。他干脆决绝、旗帜鲜明的表达了对毛泽东思想的批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置身于事实与实践的检验之下,从根本上对“两个凡是”进行了否定。并在此后通过用毛的话批评毛、提升周恩来党内地位等方式逐步地将毛泽东非神化,逐步去除中共内外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最终形成党内对毛泽东较为客观真实的评判。而毛泽东的非神化实际上不仅仅是针对毛个人,更是对以毛为中心建立的掌权人物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尤其以经1977年党代会确认地位的华国锋为代表,其职位的合法性主要就是来源于毛泽东的庇护。因此从华国锋的角度来看,每一次毛泽东伟大领袖光环的削弱都是对他自身权力威信的伤害,但这又是不得不采取的,因为在当时的情境下对毛的批判与重新解释是大势所趋,也只有在对毛的重新解释中才能满足他在新时期下的需求。所以在我看来当时华国锋的处境可谓是进退两难,投鼠忌器。既然不可能在顺应毛泽东非神化潮流趋势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那么接下来毛泽东指定的接班人地位的动摇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站在政治家邓小平的角度看,将毛泽东非神化实在是一石二鸟之计,在扭转党内思想趋势的同时打击了毛泽东遗留下的掌权人物,为今后个人的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扫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而在打倒旧的思想统治的同时,邓小平提出了自己的“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张,破旧立新,为当时因为失去毛泽东思想统治而感到茫然无序的群众厘清了一条可供信仰的道路。而事实也证明他的主张也的确受到了人们的极大拥护并成为了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攻击的有力武器。而以上种种,无不是邓小平能够在激烈的继任斗争中脱颖而出、青云直上,成为中共第二代核心领导人物的重要原因。   而在此之外,邓小平能够盘踞中共政坛二十余年之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始终坚持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这一政策几乎贯彻了邓小平执政生涯的始终,给国家带来的影响可谓深远。今天我们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看做国家的伟大转折点,其中一个标志性的政策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确立的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将毛泽东拉下神坛以后,邓小平就开始着力于推行他的经济政策,以经济挂帅取代毛的政治挂帅。这一步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尤其在当时建国三十年民众生活水平却依然低下落后的情况下,提出优先发展经济更加符合百姓的期许,也更有利于为民众谋福祉。时至今日,“经济决定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经济决定论依然受到绝大多数国人的认可,被奉为圭臬。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他带领中国在体制改革中一步步走向市场化的浪潮。而这一政策下一个重要的节点,发生在九十年代,发生在苏联解体与六四学潮之后陷入动荡的中国。天安门镇压带来的是外交上的排斥与严苛的国际制裁,而苏联的解体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更给了中国一个巨大的打击,共产党引以为傲的独特性与自信心受到重创。这时的中国可以说内外交困,举步维艰,党内不同派系之间的分歧也在与日俱增。在保守派看来,苏共垮台后,中共唯一的选择是“坚守社会主义长城”,以东欧为戒,提高对西方的警惕,严防和平演变颠覆国内政权。他们所希望的是固守社会主义的传统道路,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水火不容,因此对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反对与批评也愈演愈烈。而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开放派这一方看来,苏联的解体无疑为改革开放的合理性与迫切性更添一有力佐证——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政策,那么中国很有可能已经步上苏联的老路而走向灭亡。这样看来,在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态度上,双方几乎已经是针尖对麦芒,到了非此即彼的境地。就在这个当口,邓小平做的又一件事,将改革开放政策牢牢地贯彻了下来,成为铸成他崇高历史地位的一块金光闪闪的砖头,这件事,就是92年的南巡。广东在过去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受益良多而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邓小平的来到无疑意味着对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期待与鼓舞。而在接下来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南巡的背后含义被具象化而写入了党的规划之中,号召我们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迈开了经济改革的一大步。   徐中约先生在书的结尾写道,“邓小平为建立一个经济繁荣、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新中国打下了基础,可惜他的伟大因无力改变列宁主义的独裁政治而减色。只有实现政治自由化——第五个现代化——中国的改革才算是完成。”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政治变革的代表参与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维度。那么,新一届政府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延续了转型时期的改革进程?这实在是一个浩大的命题,所以我们试着选择从国内外经济政策这一角度,管中窥豹,以期能一窥改革的全貌。一方面,从对外贸易的角度上来看,治理现代化改革与转型时期的改革措施似乎是一脉相承的。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对外贸易、交流与合作。习近平提出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新体制。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倡导建立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变经贸体系。通过采取建立亚投行、对最不发达国家97%的输华商品免收关税等措施,多头并进,在深化现有对外贸易的同时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在国内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方面,转型时期这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仍然是局限在市场自身范围内的细节调控,还没有到宏观的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上。而新一届政府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从十四大到十八大,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的功能不断得到深化和加强。与此同时也要求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将政府不该管的事情交给市场,使得政府与市场各就其位,是对转型时期改革措施角度更广、层次更深的继承与发扬。   时至今日,徐中约先生惋惜的“第五个现代化”已经被提出并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维度。而我们也衷心的期许,新一届政府能够在此基础上带领我们走得更深、更远。

参考文献: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刘俊杰
《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何增科
《影响世界改变中国的邓小平 中共党史非常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刘金田,张爱茹著
《三中全会 中共重大改革决策实录》沈传亮,李庆刚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三):评《中国近代史》

仅仅读了第一章,就感觉非常过瘾,不纠结意识形态,但是有些观点很新颖,很非主流。
和《剑桥》系列不同,现在看来,剑桥系列应该是典型的出自西方作者只手的史书,书中有大量详实的史料,数字。适合当工具书,随时查阅,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读起来,实在是有些吃力。
而本书不一样,作者中国人背景,受了西方教育的影响。
第一次以一个“政权”的视角来看待朝廷的一些做法,“清朝政府”这种看似有些“奇怪”的说法,其实并没有那么奇怪。甚至,太平天国,也能发明出一些类似“宪法”的东西。
“火烧圆明园”原来是一个洋人听人劝阻之下,放弃了“火烧故宫”想法之后的退而求其次。现在想想,面对圆明园的遗迹,我们难道还应该感到一些庆幸?
曾国藩,义和团,严复,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犀利的点评。
清末时期的“满汉分歧”让我意识到种族歧视这种事情,不是西方社会的专利。
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不能改变,但如何解释这些事情,实在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历史学家大概就是干“解释”这件工作的。
本书不同与其他jinshu之处,在于作者的观点看来实在是超然独立客观,实在是看不出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但又给我明显的感觉不同于主流价值观的史书。越读越觉得是我所有读过的最过瘾的史书!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四):为什么要读中国近代史

一次聊到在看的书,Morven君说:“我也喜欢看历史,不过你为什么看中国近代史啊,我一看就气。”我听完一愣,细思极恐,于是准备正儿八经的回答他的问题。
不晓得他的想法多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代人的感受。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尤其是近代史,不如说是政治教育。得承认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萝莉,所以无论是谁讲述的历史,都先天带有倾向,事实会被选择,即使是同一件事,讲述方法也会传递态度。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跟着声音走就可以了,有机会听到各种声音,就会被逼迫着选择,独立思考就是从选择的过程中开始的。尽管纯粹的独立思考并不存在,但是有选择的自由总好过没有。
很多人喜欢看历史是喜欢一个一个故事,作为非学术读者,我挺赞成把历史当故事来读。不过不少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喜欢听道理多于看故事,为啥心灵鸡汤和成功学这么火呢……鸡汤爱好者缺乏思考事件得出自己观点的能力,也无法辨识那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我们的历史教课书总是在给我们故事之前先给出结论,当代中国讲故事的人少,会读故事的人也太少。近代史的解释之多争议之大无出其右,在参与到喧嚣之前先好好沉静下来练习做一个读故事的人。
太远或太近都难以看清,近代史恰好给出一个适于审视的距离。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近代史的可警可鉴之多,俯拾皆是。平庸如我辈想要拨开眼前的迷雾,稍稍看远一点不比PM2.5爆表的马路上看见红绿灯容易,或许读历史能让我多一点惊觉。
最后一点,Morven君也同意,他讨厌看中国挨打,可是中国挨打一次就挣扎着自救一次。
那些为了今天的光明死于昨天的黑暗的名字不应该被忘记。在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高涨的今天,为理想为其他人的幸福牺牲甚至会被耻笑。政治挂帅依然被被抛弃,经济挂帅难道不可疑吗?书里对洋务运动的失败分析“仅仅看到了技术而忽略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其制度、艺术、哲学”,而洋务运动的失败迫使人们在精神领域掀起了一场革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学习片面集中于经济,带来失衡已经颇见端倪,将来需要什么,过去已经有答案。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五):我们,正身处无尽的阵痛之中

有书友问我,看了几遍《空荡荡的家》才看到“人类”的层面?当时我答不上来,记得好像是第一反应,大概因为托宾曾点明“人类”一词。
“它有一种自然的稳定。它朝我们而来的姿态,仿佛是来拯救我们,但它什么也没做,而是露出嘲笑的样子后退了,好像在昭示着这世界便是如此,而我们在世上的时间、一切的可能、所有复杂问题和心血来潮的冲动,都在这一小片沙滩上化为乌有,然后往后退去,回到空荡荡的家,我们正是从这个家中鼓起勇气,带着不明所以的力量,独自出发。”
现在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同时在热切追寻中国近代史的缘故。看这段话,不正是在描述中国的命运、中国人的命运吗?!而这也正是人类的一个缩影。
我们共同的命运,如同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是一场关于虚无的分娩。而我们,正身处无尽的阵痛之中。
推动这一永恒律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托宾,如同他笔下的那颗历经海浪冲刷的彩石,写道:“这海浪就像我们一样,可以去爱。”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六):历史原来是这样

谈谈我看了徐中约未删减版的《中国近代史》的感受。
最近看了两部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的和徐中约的,感觉全然不同。蒋从鸦片战争讲起,到民国北伐结束,时间跨度小。而徐从明朝灭亡清朝建立讲起讲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徐的《中国近代史》的英文本的初版1970年在美国问世,此后不断更新,每五六年有一新版,2000年完成第六版。我看的应该是未删减的第六版),时间跨度大。
蒋站在国人立场上,聚焦于国内形势,关注于时人心态。印象深刻的是他关于当时国人自大心态的分析,仍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外人皆为夷人,外国皆为藩属,不承认平等外交。
而徐中约则站在国际立场(“但越接近现代,其价值观也越与美国靠拢”(它在美国是广泛使用的教科书)),虽然说的是中国的近代史,但其中不乏国际形势的分析。徐中约把各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各个参与者的利益关系写的极为详尽。写1989年的维新运动,有意思的是作为『急进的改革者』的康有为是由于『保守的改革者』中的权力斗争才得以涌现。而维新变法的失败,其实是光绪和康有为在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斗争的失败,这一段历史超精彩!还有八国联军侵华这章,看得我十分气愤,不是因为外国侵占了我多少土地,而是慈禧之傻逼,清政府之愚蠢,根本就是自取灭亡。而后辛丑条约的签订,关于历史课本的印象只有“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加深了半殖民半封建”,而徐中约甚至写到了签订条约过程中各侵略国的之间的利益牵制。历史事件写的足够深入就足够有趣,此书所述各历史事件真的好精彩!
我对于蒋廷黻的没太多感觉,但徐中约的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看完此书之后,回想只在九年义务教育里接触近代史的自己真是图样图森破(“书中描写中国的阴暗面之深,对于我党的抨击真的是不遗余力”)。原来在党的领导下的那么多次历史性的会议可能都是一场政治斗争或者权力更迭。当我在看作者笔下的早期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我突然想到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觉得我应该把它再看一遍,想想这本书还是当时思修的法律部分老师要求我们读的。最让我震撼的甚至是惊吓的是第四十章,讲1989年天安门广场上的武力镇压,真的吓到我了。权力永远是当权者最在乎的东西,什么人民的幸福甚至性命,更不用说什么民主了,永远比不上权力。所有的当权者都会想,连统治人民的权力都无法保证,谈什么带领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呢?
“近代史离当quan者太近,两岸四地的学者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完全的公正,即便远在美国的东亚研究学者们,也不得不向美国的价值观靠拢。这本书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公正(起码是那个年代所拥有的史料情况下),这样的公正正是一个正确史观的前提(也是我们想要的)。英文版书名The Rise of Modern China,我们今日中国的诞生和崛起的这个励志故事,让我们知道今日的不易和未来的艰辛。”
此书于我的确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门,对于我国的历史过程和未来发展、我党的领导,对于我党与国民党的关系,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中国与美国的关系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大陆版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删减部分:
第二十八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第二十九章 林彪的垮台及其后果
第七编:追求一个新秩序
第三十二章 粉碎四人帮
第三十三章 邓小平与中国的新秩序
第三十四章 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三十五章 四个现代化
第三十六章 毛泽东时代的结束
第三十七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十八章 转变中国的中国 1986-1988:开放政策对文化的影响
第三十九章 台湾的“经济奇迹”及与中国大陆统一的前景
第四十章 天安门广场的武力镇压 1989年6月3-4日
第四十一章 中国的发展模式:独裁政治下的准资本主义
第四十二章 中国的崛起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七):与港版对比,有大量删减,但依旧是一般好书

删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文革
2、文革结束后的政治经济改革,涉及华、胡、赵、陈,及内部斗争
3、90减1年的事件
4、1949年之后的台湾现状
以上删减,虽然对我们从作者角度看待、了解1966年后的中国近代史有所影响,但,对于整书来说,影响有限。
同时,以上删减部分也可以从其他渠道进行了解。
最后,对90减1时间的叙述,不甚准确,特别是大量根据——柴(女)的叙述,而彼时此人早已不在现场叛逃。通过其他人的叙述可以证实不实。
本书对中国的叙述截止2000年,在2014年在看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实际上有价值的部分还是前半部,特别是对清朝部分的研究。
而现在,就让历史的归于历史,未来的,我们共同期待。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八):我真的想买全本正版

  这本书给我带来震惊的并不是他中立的视角,因为作为徐中约本身也不需要为执政党喝彩,我唯一不舒服的就是,我无法买到原版正版图书。你删减是否经过了作者的同意,这是对原著极大的不尊重。     整本书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与大多数人认为1840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的管的不同。它是以清朝建国为开始的,的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闭关锁国这一决定开始他就没有想到之后的某一天,竟然有人从海上来。    还有最让我信服的一点就是他分析计划生育分析独生子女的部分,也成功预言了80 90的叛逆。    这本书让我自己知道的就是原来同一党派内部也不是很和谐的嘛。  naive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九):读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整体上还是略显简略。一本书覆盖400年是很吃力的。

p23 西方海权国家从南面向上推进,而陆上大国俄罗斯则从北面向下挺进,它们形成了一种钳形势态,目标直指中国的心脏北京。

p220 第二套条约巩固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第一套条约,构成了一部坚固的条约体系,中国在1943年之前一直未能摆脱这套体系。毫无疑问,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欧美海权国家一步一步地从广州向北推进至上海再至北京,而陆上国家俄罗斯则从西伯利亚—满洲边界向南推进到北京。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频繁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其后果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清晰可见。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十):《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草草地看完了徐中约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犹记得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半年前的一个下午,期间因为工作上的一些事,暂时地将这本书搁置在案。在春节临近之际,也算有了些属于自己的时光,好好地看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本《中国近代史》的下半部分国共第一次合作起,就是在这背景下开始阅读的。
徐中约先生是有名的史学大家,将中国近代史从原定义的从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余年间扩展至1600年~2000年,虽重点还是那风云变化的百年历史,但通过概括性论述1600年~1800年的历史,为我们正确地理解近代中国提供必需的背景资料。迄今为止, 《中国近代史》仍是美国本科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必读的书。这本书对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是很有必要的。
可能我看的是国内出版的简洁版吧,对于1949年后的历史,我只能用泛泛而谈来形容。事还是那些事,史料还是那些众人熟知的史料,浅尝辄止是毫无疑问。历史终究是过去的,对于我们平民百姓而言,什么以史为鉴都是无稽之谈,没站到一定高度,没必要想这么深远,杞人忧天。对此,我们感兴趣的无疑是建国后那段鼎盛时期和那疯狂的年代。但可惜,我们能在书中看的,仅仅是九牛一毛罢了。
也许我就适合看些野史,看些秘史,看些小说体历史。
言归正传,要问我有没有所获?抱歉,半年前看的那些我是记不起一丝一毫,就是让我看目录也不能让我回忆起书中的观点。那就单论后半部分,民国以后的吧。
蒋中正和毛泽东,让我升起“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我一直以为抗日成功后,国民政府的军队都拼的差不多,所以才会在之后的内战中兵败如山倒。看了书,才知道这虽是一部分,但更多的还是其他原因。若论人物的深刻,我感觉我第一时间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马歇尔,一个美国人。无疑,他是华府在中国负责调和国共两党的协调人。为了抗日后中国联合政府的成立,马歇尔做了很多努力,但无疑历史证明这些都是失败的,和稀泥对于两个野心勃勃的政党而言,都是不可能的。一山不容二虎。
一个个数字,涉及百万生死,在史书中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对于那些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不及刻画他们的性格,就草草地翻开了下一个篇章。也许史书就该这样,举重若轻。但作为一个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读者,无疑看了是大大的不过瘾的。
人终究免不了八卦。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对于明星,我不佩服他们什么,八卦他们感觉是对我生命的浪费。但对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个个印记的人物,不管是英雄,还是枭雄,亦或是汉奸走狗,他们在风云变化的那些年代,惊涛骇浪,卷起一个又一个风波。八卦他们,也是我等小民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八卦历史,我无怨无悔。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6145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赏析(西湖六月半陶庵梦忆)

    作品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

    2022年5月15日
    2.6K
  • 海边游玩幽默句子 海边风景的句子唯美短句

    1、四个煞笔去海边浪了一天,这观音山玩的,再也不想去陆上游乐园了,太恐怖了! 2、想去海边!想去玩浪!不会游泳! 3、我想去海边,我想去看演唱会,我想出去玩。我不想每天都喘不过气,…

    美文 2023年2月8日
    36
  • 关于鲜花的唯美句子(适合花店发朋友圈的文案)

    1、因为有你,花便有了去处 2、为你明灯三千,为你花开满城 3、心怀浪漫宇宙,也珍惜琐碎日常 4、你自山河林间来,惊鸿一现百花开 5、我摘下一朵花,路过很多人,走向你 6、人的内心…

    美文 2022年5月8日
    1.3K
  • 关于玫瑰的句子哲理性(优美的哲理性句子)

    玫瑰奇迹 有一天,突然兴起这样的念头:到台北我曾住过的旧居去看看!于是冒着满天的小雨出去到了铜山街、罗斯福路、安和路,也去了景美的小巷、木栅的山庄、考试院旁的平房…… 虽然我是用一…

    2022年6月13日
    256
  • 古代描写思念的诗句

    古代描写思念的诗句   思念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也是人性内心深处最深的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古代描写思念的诗句,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描写思念的诗句  1、夜月…

    美文 2022年12月10日
    25
  • 在路上诗歌

      山东省成武一中王兴立   二十多年前,   那条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小路,   承载了无数人的向往。   每天上学放学,   走了一趟又一趟。   外面的世界很迷人,   对于穷…

    美文 2022年12月13日
    3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