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镜像神经元》读后感_2200字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读后感2200字

序言是一书的灵魂.

Gregory Hickok 的开篇就乐坏我了:

(我发现) 我围绕mirror neurons所写的文章多数是批评性的, 指出了该理论在逻辑和实证依据上的各种不足.

如果这样做研究,人的名声会变臭. 就像美国前任众议院发言人Sam Rayburn 说过:

蠢驴也能把旧屋踢倒, 但只有木匠才能把新房修起来!

嗯, 我需常读此句以自省.

本书要踢倒的旧屋, 就是近30年来学界对 mirror neurons 的迷思.

..

.

[ 执行 vs. 识别 ]

听觉

说法是, 听觉的 识别, 其实是 动作 的识别, 是一个综合抽象的建模过程.

布洛卡失语症 布洛卡区域受到破坏, 会失去对语言听觉的理解能力.

模仿困难症

症状: 能够识别, 但无法通过意识控制动作.

对于某动作(比如接电话), 能够自主完成, 但无法 表演 此动作.

在跟实物相关的任务中, 表现较好; 但在模仿别人动作方面, 表现糟糕.

发现: 识别 与 表达 的效果, 正相关(并非因果) — 识别困难者, 表达也出现困难.

结论是: 并非所有的动作控制, 都会导致动作理解的缺陷 — 动作不是理解的前置条件.

.

理解

(一个推测是), 与简单的视觉识别不同, 真正的 理解, 是自身再现 — 即, 与自身肌肉运动练习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 mirror neuron 最早产生于听觉系统.

{直觉是, 没踢过球的, 不能透彻理解足球之美.

创作是极好的学习过程. 因而, 没设想创作剧本, 也无法理解编剧和台词的美妙. }

表情与心情

研究显示, 心情到表情的神经连接, 并非单向. 仅仅是做出相应的表情, 也可以 反向 激发心情控制相关脑区放电, 产生心情.

运动模仿理论学者认为: 这是被mirror neuron控制, 进而, 通过观察别人的表情, 产生表情, 获得心情连通– empathy?

Moebius syndrome 是, 双侧面瘫患者, 无法执行表情动作, 但却不妨碍对别人表情的解读.

猜测: 或许视觉回路已经建立, 是一条可以独立的回路. 而最早的理解建立, 是通过mirror neuron.

应激

实验发现, 可以通过训练, 让身体对几乎任何外界输入产生应激对应 — 绝非同类动作而已. 因此, MN的解释似乎是不必要的.

而猴子的实验发现, 它们的F5区只对看到 已经学习过的 动作或工具, 有反应 (执行也更倾向于使用), 而不是对任何动作都产生 镜像激发.

结论:

识别(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 所用到的回路(腹侧内容加工通路) 与动作执行的(背侧方式加工通路)是不同的回路.

两者所计算的物体特征不同. 其发生方式也迥异:

识别是长时记忆中的对物体的意义或分类进行表征. 使用Daniel Kahneman的 system2, 是高层抽象.

执行(抓取) 是一系列对肢体运动的编码. 使用 system1, 是快速反应.

两者独立运作. 于是我们可以在没有完全理解一件事情之前, 就做出反应.

为何需要两套回路.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 我们既需要对事物和事件进行更加精准的区分(以更高效), 同时两者调用的资源也是不同的.

..

.

[ congruent mirror neurons ]

预测是intelligence的本能.

在做动作以前, 对其结果是 知道 (或可被预测) 的, 而当结果发生时, 也会与预期进行校验 — 此即 feedforward / 前馈.

一致性神经元

而congruent mirror neurons 会将这个 前馈预测 扩展到其它人的动作与其结果的关联性上 — 它人行为意图识别.

{猜测CMN的作用是: 1以视觉输入对身体和动作建模 2从自身的 动作结果对 获取关联经验 3将模型应用于它人. 4前馈预测+结果校验. }

个体不会单纯的对它人动作进行简单模仿, 进而识别动作意图.

实际情况是, 识别 只需要 基于建模的想象 (狗不能模仿, 却可以从人的挥手动作预测飞盘轨迹), 然后, 发现其结果 有利可图, 才会进行模仿.

也就是说: 并不是 模仿促成了理解, 而是 理解后才模仿.

有利可图: 猴子 吃 和 放(到嘴边的容器), 动作几乎相同, 但放电程度迥异 — 是 意义 决定了neurons的放电强度(而不是运动学特性), 即, 无利不起早.

但问题是: 它们不一定是镜像神经元!

..

.

[ imitation ]

猴子虽然有mirror neurons, 但并不具有模仿能力 — 这是人类独有的.

人类婴儿的模仿(舌头动作), 似乎不是后天经验习得, 而是通过遗传hardwired在神经连接之中.

人类的mirror neurons, 似乎是 识别 与 动作 的 连接体 — 是人类模仿的基础. 而模仿是人类进化的基础.

模仿不是认知的原因, 而是结果.

模仿在动物界是普遍现象.

而猴子具有mirror neurons, 但猴子不能模仿(一些动作). 其原因或许不在于mn, 而是认知和抽象概念的不足.

chameleon effect

人们通过模仿它人行为, 融入社交的一种无意识现象.

人类模仿是高度选择性的, 不是随机的.

会优先选择 喜欢的人, 或 自己人, 而非 异类.

..

.

[ human brain ]

人脑分4部分: 脑干, 间脑, 小脑, 大脑

.脑干: 呼吸, 心血管功能, 警觉, 等基本生存功能

.间脑: 丘脑(神经之交换机), 下丘脑(控制内分泌)

.小脑: 运动系统. 有两个半球.

.大脑:

~ 分为许多模块 / 并非独立工作, 而是与其他结构一起

~ 有两个半球, 通过胼胝体连接

~ 大脑表面有3~4mm的神经元细胞体, 为 cortex / 皮层.

~ 新皮层有6个分层 (历史较久的 旧皮层 有3个).

~ 下皮层: 皮层下方, 白质构成其绝大部分. 另外还包括 基底神经节, 负责 发起运动 等运动控制.

~ 皮层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系统: 感知系统(枕叶, 颞叶, 顶叶), 运动系统(额叶), 内部状态系统(情感, 记忆)

..

.

~~~~~~~~~~~~~~~~~

feedforward(前馈), 的精髓是:

发出动作的指令本身, 即包含结果预测, 其感知得到的后续feedback(反馈), 则被释放出来, 进行错误和异常监控, 并进行动作修正, 和预测模型的升级.

感知本质不是被动的, 而是主动的 — 这已经足够解释许多看似复杂的现象.

一个结构的证据就是, 自上而下的连接, 远远多于自下而上– 10:1. 也就是说, 当我们说 我们的感觉, 部分是外界的信号输入, 部分是大脑自身的预期 时, 它并不是等量齐观的– 后者占了绝大多数.

预测性编码 有两个来源:

1背侧通路-运动系统, 负责运动控制 2腹侧通路-识别系统, 负责知觉识别.

两条路径的原理相同, 目的不同.

.

人类的mirror neurons是 认知 (概念) 和 动作 的连接– 模仿是结果而非原因.

(认知或概念的位置, 不一定在F5区, 而是颞叶, 这与mirror neurons所预测的不符.)

认知(概念, 意义) + 动作 = 模仿

模仿是人类进化的基础.

模仿不是完全 照猫画虎的复制动作, 而是有一定模糊的, 基于目标和意义的结果导向的再现.

意义(的强弱), 决定着动作的放电强弱, 是一个原初的驱动力.

没有意义, 就会出现动力不足, 拖延症 — 无利不起早.

模仿是高度选择性的. 会优先选择 喜欢的人, 或 自己人, 而非 异类 — 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

书差点没看完..

尤其是第6章作者喋喋不休的对 具身特性 的无休止争辩中.

虽然序言中作者说, 任何驴都能踢倒谷仓, 但只有木匠能盖一个出来, 而自己不想当一头驴.

但实际的阅读体验, 和章节切分, 尚不完善.

还好第8章拯救了我(和作者) — 关于模仿与认知的讨论, 算是本书核心.

最终看完时, 还是颇有收获的, 作者的目标基本达成: 旧屋(mirror neurons fetish已经被踢倒.

..

.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68520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读《史记》有感20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史记》。这本书讲述的是我国古代战争时候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从春秋战国到秦朝到汉初,都是时局变动很大的时期,个人的生存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吕不韦为了实…

    读后感 2022年7月4日
    95
  • 读龙应台《目送》的杂想600字

    不像龙应台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大多的大陆人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不相信》,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留给了《目送》。 很久以前,初中的语文特地找来《目送》这篇文章念给大家听。不知是当初读者有意,…

    读后感 2022年6月19日
    119
  • 读《斑羚飞渡》有感350字

    【第1篇】 《斑羚飞渡》这篇小说讲的是一群斑羚被狩猎队逼到伤心崖上,头羊想出了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来拯救羊群。 当读到这一段,我的眼睛湿润了,头羊为了其他年轻斑羚的生,走进了老…

    读后感 2022年7月7日
    100
  • 《我的妈妈是精灵》读后感500字

    【第1篇】 我想,每个孩子都想让父母成为精灵吧!嘻嘻,其实很简单,只要让父母喝一点黄酒,看他们能不能变蓝、变轻就行了。如果没有反应,这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父母不是精灵。可却有一…

    读后感 2022年7月30日
    170
  • 乘风破浪四师徒

    乘风破浪四师徒―《西游记》读后感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小跑三兄弟・・・・・・”每当听到这首熟悉的歌谣,就让我想起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今年我再一次读起了这本书,里面个性鲜…

    读后感 2022年7月6日
    172
  • 读《牛》有感

    前两天,读到了《牛》这篇文章,文章讲的是牛的眼让人不自在,那眼睛里布满血丝,含着恨,让人害怕。有些小孩儿,在玩牛,但从来不撩过牛的头,小孩儿也看出那种不自在来了。在牛的立场上说,如…

    读后感 2022年6月14日
    16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