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读后感1500字
高尔基:《在人间》
“我来到人间……”
作者以一句充满神秘意味的文学叙述开始了故事。“我”是作者,“我”也是故事的主人,“我”还是一个旁观者。旁观者身份意味着某种超越性,超越作者和故事主人。同时,此种象征意味着一种复合的宗教结果:天使,魔鬼和受难的人。
传统上,沙俄的国教是隶属于基督教的东正教。东正教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时代行将终结时期形成的分裂教派,有希腊正教和罗马正教的区别。这是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充满着原教旨教义的教派,充满着内省的精神和受苦受难的意识。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帝国被冰天雪地覆盖着,在这样极端环境里的土地上生存的人民,需要这样一个不畏刻苦艰难的教派。
沙俄帝国时代,一度在俄国流行一时东正教分支阉割教派,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这个民族坚强至冷酷的血性。阉割教派主张使信徒回复到原罪前具有最接近上帝的神性的人的状态,由此故,男人阉割,女人割除外阴突出部分和乳房。在医学不发达时代,这个教派造成了大量伤亡,后被禁止。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世名著《白痴》,描述一个广受崇尚的智力有缺陷的主角。在俄罗斯宗教传统中,这种崇尚智力缺陷的状态有一个专属称谓——“圣愚崇拜”。所谓圣愚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一种崇尚简单精神反对复杂人性的体现。一个在冰天雪地的残酷环境里存活的民族,必须简单,简洁,简化。
在高尔基的时代里,作者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帝国在革命初期的艰难挣扎,即将被撕裂的传统。小说的背景,正处于革命前夜。以世俗道德的眼光去看,前夜里的人们,恶者是粗鲁直接的恶,正常和普通的恶,善者是蒙昧无知的善,正常和普通的善。而一切如此意味交杂,既充满着人间生活的烟火味,也充满着人间战争的炮火味。
没错,烟火和炮火,就是这两种火的气息,构成了这部自传性的小说的精神主题。为了人间更好的烟火生活,人们不得不选择炮火的斗争。正如作者自我的矛盾,为了成为一个合理的人,不得不选择与不合理的环境斗争。与人斗,与自然斗,与自我斗。斗争有可能使人沦为魔鬼,也有可能使人离开尘世上升为天使,但最大的希望,是成为一个人,达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活。
作者说: “为什么我要讲这种极端讨厌的故事?为的让你们,先生们,知道这种东西还没过去(本文作者注:指种种人间罪恶),还是存在着的东西!你们喜欢听那些杜撰的恐怖故事,你们喜欢听那些用美丽的话描述的残酷故事,幻想的恐怖会引起你们痛快的激动。可我却知道真正可怕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的残酷,用这些故事让你们感到不快,是我的不可否认的权利,这是为了叫你们记住:你们在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以及生活在何种情况之中。”
作者沉重的感叹说:“总之,我们大家全在过着一种卑鄙肮脏的生活!”
俄罗斯文学的一个伟大传统,其实离不开东正教过于深刻的内省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到高尔基,这种深刻的超越东正教精神意义上的内省文化的精神主导着俄罗斯民族,成为这个伟大民族不熄精神烛火与坚韧内核。前人已远,后来者们并未背弃这种传统,索尔仁尼琴说:“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有多高远。”
一个人的生活的过程,就是他在天使与魔鬼之间挣扎,并使自己还原成为一个人的过程。在人间,人是显现的主角,在人的背后,隐藏的两个角色是天使与魔鬼的角力。谁胜谁败,不取决于强大的魔鬼或是圣洁有力的天使,而是集懦怯卑鄙与勇敢无畏于一身的卑微的人。
作者说:“我想,我必须把自己改变一下,要不然我就会毁灭……”
2017-8-26于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