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台湾:1900年以来的台湾大事记(第四版)》读后感4000字
台湾大事记概要:1894-2015
1、1894年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198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
2、1921年第一期《台湾文化协会会报》“临床讲义”之摘要
(背景:“日治”时期台湾民间文化启蒙运动)
患者原籍:中华民国福建省台湾道。
现住所:日本帝国台湾总督府。
遗传:明显地具有黄帝、周公、孔子、孟子等血统。
素质:为上述圣贤后裔,素质强健,天资聪颖。
既往症:幼年时(即郑成功时代),身体颇为强壮,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品性高尚,身手矫健。自入清朝,因受政策毒害,身体逐渐衰弱,意志薄弱,品性卑劣,节操低下。转居日本帝国后,接受不完全的治疗,稍具恢复……因慢性中毒长达二百年之久,不易霍然而愈。
现症:道德颓废,人心浇漓,物欲旺盛,精神生活贫瘠,风俗丑陋,迷信深固,执迷不悟,罔顾卫生,智虑浅薄……意气消沉,了无生气。
初步诊断:世界文化的低能儿。……
疗法:原因疗法,即根本疗法。
处方:正规学校教育最大量、补习教育最大量、幼儿园最大量、图书馆最大量、读报社最大量,若能调和上述各剂,迅速服用,可于二十年内根治。
3、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4、1947 年“二二八”事件
(背景:全岛性的民变/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被蒋介石逮捕枪决)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7年2月爆发全岛性的民变,其中只有短短的一年零六个月,任何单一的原因都难以说明此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形成,牵扯的必然是整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重大失调。尤以当局的统治政策失当,未能正视台湾的民生经济问题以及狭隘的语文政策与人才任用方式,使许多台湾人民心感不平,以至激化为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对立,终因一件看似单纯的缉烟事件,爆发成全岛性的民变。
5、1949年国民党迁台
1949年12月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由四川成都市迁往台湾台北市。随着“行政院”的迁台办公,也正式宣告了国民党政权全面溃退台湾。
6、1949-1953年土地改革
1949年2月,陈诚出任台湾省主席的第二个月,即公布实施“三七五减租”,规定自这一年第一期农作物收割缴租起,租额不得超过正产物收获量的千分之三百七十五。
1953年1月正式实施台湾土地改革的最后阶段“耕者有其田”。这项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台湾政治和社会的基本结构,使得经济发展步上轨道,也奠定了国民党治台的基础,影响深远。
7、1958年8月23日金门炮战
从1958年以后,国民党方面一直将“八二三”金门炮战视为“反共必胜,建国必成”的象征,金门和马祖也成了其“反共教育”的重要基地。
8、1961年 “中国小姐”选美
第一届“中国小姐”选拔于1960年4月2日举行。
第二届“中国小姐”选拔于1961年5月15日举行。
9、1963年“梁祝”旋风
《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片在台湾上映后,光台北一地,票房就超过了八百五十万元,不足百万人口的台北市竟有近六十万人次买了门票进戏院观赏。
台湾经济发展经过十余年的累积,已获得初步的成果,大众娱乐的需求开始出现,物质成长正催生新的社会精神,要求一种更宽松、更自我、更娱乐而非教条的生活方式。
10、1965年林丝缎人体摄影展
香港《工商日报》鼓励林丝缎:“她应该把计划继续下去,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项展览,而是一项战斗,向旧势力旧观念的挑战。”
11、1967 年“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
大翻领衬衫、宽管喇叭裤、扭腰摆臀,这些似乎已成了“阿哥哥舞”的典型标记。这是1960年代席卷全球的流行风潮,不仅是流行,也带着时代革命的内涵。
12、1968年“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实施
13、1968年越战与台湾
随着越南战争的扩张与升级,坚持“反共国策”并配合美国围堵中共的台湾国民党当局,也逐步卷入越南战火之中,台湾与南越的合作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14、1970年邓丽君崛起歌坛
1970年,十七岁的少女歌星邓丽君第一次到香港演唱,同时还当选“白花油慈善皇后”。
15、1975年蒋介石逝世
1975年4月5日,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蒋介石因病逝世。
16、1975年琼瑶编织爱情美梦
琼瑶1938年生于抗战时期的成都,童年时曾在湖南躲避日军,1949年琼瑶一家因逃避内战迁到台湾。
上了中学的琼瑶孤独忧郁,除了国文外,其他科目皆一塌糊涂,以致遭到父母的斥责,自卑地服安眠药自杀,昏迷了一个星期才被救醒。
十八岁那年,琼瑶历经了人生的初恋,她恋爱的对象是大她二十五岁的老师,两人几度协商分手。恋情曝光后,母亲怒不可遏,将老师一状告到“教育部”。在当时保守的观念下,这场师生恋以老师被解聘、身败名裂为结局。
二十一岁那年,琼瑶跟爱好文学、热衷写作的庆筠结婚,从认识到走入礼堂只有七个月。不久,生了一个儿子。婚姻持续五年。
琼瑶和平鑫涛由相知到相爱,然而平鑫涛已有家室。平鑫涛与妻子的离婚谈判持续了八年,1979年,琼瑶和平鑫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终于结婚,这一年琼瑶四十岁。
17、1978年“十大建设”陆续竣工
十大建设是蒋经国治理台湾的主要政绩,其提出、执行与完成贯穿整个1970年代,基本上延续了国民党迁台前二十年的经济累积,也为1980年代经济飞跃奠立了重要的基础。
18、1978年美国与台湾“断交”
1978年12月16日,美国总统卡特宣布,美国将于翌年1月1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完全的外交关系,并将中断与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同时宣布,废止1954年双方签署的“共同防御条约”,撤出驻台美军。
19、1979年美丽岛事件
美丽岛事件在台湾战后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象征经济发展牵动的参政意识、信息的流通,均使政治发展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20、1982年罗大佑掀起黑色旋风
穿着黑衫,戴着墨镜,一副离经叛道的造型,加上沙哑的呐喊声,才华洋溢的歌手罗大佑崛起于1982年,似乎象征了1980年代的台湾会是一种新的感觉。
一个新的音乐时代开始了,它是个人的,自我的,勇于尝试、敢于质问以及不畏表达的。
21、1984年台湾重返奥运
“奥委会模式”,即台湾以“中华台北”的名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参与国际组织,此后这项模式延伸至其他的国际体育组织和经济组织。
22、1985年台湾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
23、1986年杜邦事件与环保意识
鹿港反杜邦运动最后取得胜利,并借此事件促成全民的环保意识觉醒。
24、1986年台湾民进党成立
1986年民进党成立以及国民党开放“党禁”,反映了台湾历经近四十年的成长之后,走进了巨大变革的转折点,并勾勒出政党政冶的远景。
25、1987年开放大陆探亲
随着1986年开放“党禁”后,台湾社会开放的脚步更形加快,两岸关系的种种禁忌亦逐步解除。10月14日,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成为两岸关系的一大突破。
26、1988年蒋经国逝世
蒋经国的去世,结束了一个时代。
27、1989年股市冲破一万点
1989年台湾生产总值接近一千二百亿美元,约为日本的二十分之一、美国的四十分之一。然而这一年台湾股市总成交值却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东京和纽约。
股市疯狂现象对社会的冲击亦十分严重:一、许多人离岗跑去炒股票,造成产业劳工短缺。二、工厂关闭,老板发现炒股票比工厂开工具有更高的利润。三、教师不安于教课,不少老师带着随身听,上课期间用耳机收听股市行情。四、公务员无心公务,边听股市边办公。五、家庭主妇不理家事,成日跑股市以求赚取高利润外快。另外,不少大学生也参与股市,完全无心上课学习。
1990年2月,股票继续冲至一万三千点,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2月,当局开始征收千分之六的证交税,股市开始一路猛跌。到了年底竟跌至三千多点,暴起暴跌使得许多人的资金被套牢,损失惨重。
28、1994年传统民间宗教热潮
传统民间宗教的复兴,使台湾社会多了一股维系的力量,使失落的人心得已获得抚慰。
29、1994年开放省市长民选
30、1996年世纪末“保钓”风云
由于日本右翼组织“日本青年社”成员在钓鱼岛上兴建灯塔,以宣示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两岸三地爆发大规模的抗议行动,中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并掀起世纪末的“保钓”运动。
31、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
震灾死亡人数两千两百九十五人,失踪三十八人,重伤四千一百三十九人,房屋全倒两万零八百一十五户,半倒一万七千九百七十八户。
32、1999年高科技产业崛起
随着台湾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当局相关部门的主导推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跃居为台湾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其蓬勃发展的程度甚至使得台湾在世界信息工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33、2000年台湾兴起“上海热”
由一位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台商陈彬所写的一本《立足上海新观念》,竟意外地成了台湾“上海热”的序曲。
34、2000年政权首度和平转移
2000年3月18日,陈水扁以三十多万票的差距险胜宋楚瑜当选,宣告国民党的统治结束。
35、2000-2008年在纷扰中前行的台湾
2000年5月20日,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领袖陈水扁宣誓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一刻,台湾进入了一段险峻的民主实验。
2008年3月22日,马英九当选“总统”。民进党结束八年执政,国民党则重新上台,两岸关系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36、2008-2012年两岸和平改变台湾社会
在两岸关系的定位上,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分歧在于是否接受“九二共识”。
在两岸定位上,蔡英文明确不承认“九二共识”,等于否定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国家。
2012年1月14日,马英九连任。
37、2012-2015年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
2012年马英九连任后,马政府因应能力明显不足,导致民怨日深,反对当局的各种社会团体趁势而起,两岸关系暂时受挫;国民党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大败,民进党则从2008年的败选谷底中,重新登上巅峰。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
后续:2016年1月16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中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