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经典散文全集》读后感1600字
真幽默,真性情
说实话,老舍的作品,我看得不多。尤其大家熟知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名篇巨著,有的随手翻翻,有的基本都没看过。
但我知道,老舍是语言大师,是中国近代文学大家。
亲戚因为搬家去别的城市,把家里的一些藏书都留给了我们。里面有一套199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花散文书》系列,其中有一本《老舍散文选集》。
大概在去年这个时候,我读了这本书,被书中的很多文章打动。老舍真挚、俏皮的语言风格,常常看得我不自觉笑了出来。
我明白,谈起文字,自己连“爱好者”都算不上,没有资格对老舍先生的文章作品加以评说。在此,也就只是谈谈自己在读这些作品时的感受而已。
书中,有写景的,如《大明湖之春》《五月的青岛》等。老舍先生写景的文章对景物的描写画面感极强,看他的文字就能看到一副秀丽鲜亮的彩画一般。
也有《我所认识的郭沫若先生》《段绳武先生逝世四周年》等写人纪念老友的文章。这些文章中透着老舍先生的真性情,真情谊,且让人读起来鲜活生动,不会对人物产生距离感。
本书的《序言》作者孙钧政在文中这样评价老舍先生。
“老舍有一颗哲人的心,画家的眼,绣工的手。哲人的心想得深、细、透;画家的眼,看得准、远、全;绣工的手,巧夺天工,绣出比现实更真实的第二自然。”
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篇《有声电影》。文章的题材不是讽刺社会的丑恶,也没有描写如画的精致,只是写一大家人如何去看有声电影的过程。从去看有声电影的起因、准备出行、找人,找座位、让座位等等几个部分写了一大家人去看有声电影,结果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电影里到底说了什么。
“总算不离,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难道不晓得二姥姥今天来么?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姐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好容易大家觉得让的已够上相当的程度,一齐坐下。可是小顺的糖还没有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文章语言幽默、俏皮,就像一位京城老友坐在你对面,一边磕着瓜子,一边给你讲一件趣事儿。文章伏笔铺垫,读来感觉还有不少类似听相声抖“包袱”的“贫”劲儿,让人忍俊不禁。
读完这本散文集,我也不由地唏嘘,为那个年代唏嘘。
1966年8月23日,老舍先生遭到红卫兵的侮辱、毒打,血流满面,遍体鳞伤。因为“还手对抗红卫兵”,被加上了“现行反革命”的牌子,遭到了“红卫兵”更加残酷的毒打。8月21日凌晨,老舍先生回到家中。而红卫兵组织还要求他24日上午到市文联继续接受批斗。清晨,伤心之至的老舍独自走到北京城西北角外的太平湖畔,当日深夜,中国近代大文豪老舍自沉于太平湖,享年67岁。
这是现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的关于老舍先生生命最后时刻的一些资料。具体的细节,可能有待考据。但面对这样的冤屈、侮辱,老舍先生选择自绝生命,显然是不争的事实。
我想象不出,能写出如此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嘴角上扬的文字的人,在侮辱前,宁愿了却生命,他心中,会是何等的悲凉?
草木皆兵的年代,当人的心中不再有所敬畏,当生命失去最原始的伟大与尊严,真是让人毛骨悚然。那令人恐怖的年代,真的无法再回望。真怕再回望一眼,便会坠入历史的深渊而无法抽离。
看了老舍的文章,再了解了他的死因,难免心中惊跳。多么热情、幽默的人,究竟是走入了怎样的绝境中,真的无法想象。最终,他将自己托付给了心心念念的“北平”,还魂于一泓湖水,如死灰的心于冰冷的湖水中将是何等绝望?
他最终还是那个真实、正直,真性情的老舍,无法忍受被是非颠倒的社会。他耐得住清苦的生活,敌过了创作的关卡,逃过了战火连天,却无法容忍别人的构陷和莫须有的罪名。
莫再回头,那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人心的暴动,比任何炮弹都来得可怕。只愿人心永远富足,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