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的倒影》读后感2200字
读木心的散文,有一种别致的韵味,一种"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自况,一种"有些书没读一定要读,有些书读了没有读好"的自励和自愧。那种深厚的学养、苍凉的自白、不羁的篇章、独具匠心的遣词、信笔而至的典故,使人在自虐中享受,在享受中流连。
上辑
1. 《九月初九 》. 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经》起,历楚汉辞赋唐宋诗词,连绾表现着平等参透的关系,乐其乐亦宣泄于自然,忧其忧亦投诉于自然。…… 没有离开中国时,未必不知道——离开了,一天天地久了,就更知道了。
2.《童年随之而去 》.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3.《竹秀》. 莫干山以多竹著名,挺修、茂密、青翠、蔽山成林,望而动衷。…… 人害怕寂寞,害怕到无耻的程度。换言之,人的某些无耻的行径是由于害怕寂寞而作出来的。…… 在都市中,更寂寞。路灯杆子不会被雪压折,承不住多少雪,厚了,会自己掉落。
4.《空房》. 雷马克似的战地鸳鸯也不会选择这么一个骇人的古寺院。…… 我被这些信弄得头昏脑胀,双颊火热——橙红的夕阳照在窗棂上,晚风劲吹枯枝,赶快下山才是道理。
5.《论美貌》. 美貌是一种表情。别的表情等待反应……唯美貌无为,无目的,使人没有特定的反应义务的挂念,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其实是被感动。其实美貌这个表情的意思,就是爱。…… 美貌的废墟不及石头的废墟,罗马夕照供人凭吊,美貌的残局不忍卒睹。…… 唯有极度高超的智慧,才足以取代美貌。
6.《遗狂篇》. 思想愈卷愈紧,语言愈铺愈大。…… 他的俊目一贯含有清莹的倦意。…… 而我,不过是一介忘了五石散而但饮咖啡的古之遗狂而已,就算是也能装作旁若无人,独坐幽篁里,明月不来相照了。若论参宰罗马,弼政希腊,训王波斯,则遥远而富且贵,于我更似浮云。
7.《同车人的啜泣》. 秋天的早晨,小雨,郊区长途公共汽车站,乘客不多。…… 啜泣的男人不是恶俗一类的,衣履朴素,脸容清秀,须眉浓得恰到好处,中等身材,三十岁不到吧。…… 如果我也能在啜泣长叹之后把伞挥得如此轻松曼妙,那就好了。否则我总是自绝于这个由他们构成的世界之外——他们是渺小,我是连渺小也称不上。
8.《带根的流浪人》 . 昆德拉带根流浪,在法国已近十年,与其说他认法国为祖国,不如说他对任何地理上的历史上的"国"都不具迂腐的情结。…… 昆德拉是不孤独的。带根流浪人,精神世界的飘泊者,在航程中前前后后总有所遇合。一个地球仪也够了。
9.《两个朔拿梯那》. 惨鱼.有没有读了安徒生写的《海的女儿》而不动衷的人,我想是没有的。…… 圣驴.巴西男人达米奥四年来锲而不舍要将一头驴子送给教皇若望·保罗二世。达米奥说:"驴子是象征人道和贫困。"…… 枯花. "枯萎的花,比枯萎的叶子更难看。"…… 小烛. 一烛一人一灵魂。…… 老箱. 吊桥,十足代表中世纪,以为全部吊起,什么事都没了,永远中世纪了。
10.《林肯中心的鼓声》. 真正的智者都躲在高楼大厦的"山洞"里,外面是人欲横流的物质洪水…… 我已经非常之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地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我的耳膜。…… 在演奏家的眼里,听众是极其渺小的,他倒是在乎、倒是重视那些不到场、不愿听的人们。
11.《哥伦比亚的倒影》. ……麦子在悄悄发霉,葡萄一天天干瘪,"忘川"流出神话就混浊了一切水……
12.《明天不散步了》.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哀愁是什么呢,要是知道哀愁是什么,就不哀愁了——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这样的,有些事情还没有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做了,没有做好。明天不散步了。
下辑
13.《上海赋》. 古人作赋,开合雍容,华瞻精致得很,因为他们是当作大规模的"诗"来写的("赋者,古诗之流也"),轮到我觊觎这个文体,就弄得轻佻刻薄,插科打诨,大失忠厚之至的诗道。…… 这样糟的糕,竟敢邻比"古诗之流"——读者在嘲笑作者太无自知之明时,就放松了更值得嘲笑的从前的上海人。
《从前的从前》. 从前的上海哟,东方一枝直径十里的恶之华,招展三十年也还是历史的昙花。
《繁华巅峰期》. 上海的畸形繁华巅峰期,工业成型,商业成网,消费娱乐业成景观,文化教育马马虎虎……外滩的百老汇大厦、沙逊大厦、汇丰银行……呆立不动,等待易名改姓。
《弄堂风光》. 北京的"胡同"是寂寞的,西风残照也没有汉家气象了。…… 杭州的巷,走着走着,不见得就是明心见性,却是懒洋洋渴望睡午觉,其实高墙里面有的是妯娌争风、姑嫂怄气、兄弟夺产、婆媳斗智——墙白着,门黑着,瓦灰着,巷子安静着。…… 上海的弄堂来了,发酵的人间世,肮脏,嚣骚,望之黝黑而蠕动,森然无尽头。
《亭子间才情》. 也许住过亭子间,才不愧是科班出身的上海人,而一辈子脱不出亭子间,也就枉为上海人。
《吃出名堂来》. 吃的生意,向来可以高逾三倍利,算得上中华三百六十行内的一项国粹生财之道。
《只认衣衫不认人》. 那时候,要在无数势利眼下立脚跟、钻门路、撑市面,第一靠穿着装扮。上海男女从来不发觉人生如梦,却认知人生如戏。…… 五十年后实难想像此种从容岁月斯文生涯。…… 蓝布旗袍的天然的母亲感、姊妹感,是当年洋场尘焰中唯一的慈凉襟怀——近恶的浮华终于过去,近善的粹华也过去了。
《后记》. 本篇原定九章,既就六,尚欠三。此三者为"黑眚乾坤"、"全盘西化之梦"、"论海派"——写完第六章,因故搁笔数日,就此兴意阑珊,再回头,懒从中来,只好这样不了了之了。…… 再会吧,再会吧,从前的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