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界疾风号》读后感_1100字

《杀手界疾风号》读后感1100字

这本书可读性更好过第一部《杀手界》,而这本书和第一部的关联其实不大,杀手界是伊坂幸太郎笔下的另一个江湖,第一部中的杀手落幕之后,江湖依旧风潮涌动。
关于本书的主要人物介绍是这样的:
木村,前杀手,酒精依赖症,因儿子被人从楼顶推下昏迷不醒而踏上复仇之路;
王子,初中生,外表纯真实则腹黑阴险,最喜将大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七尾,衰运杀手,从始至终都有不幸女神相伴,做什么都不顺利;
水果,顶尖杀手组合,蜜柑沉着稳重,喜好文学,柠檬冲动活泼,最爱托马斯小火车;
除此之外,还有第一部出现过的推手—槿,以及前老师—-铃木,然而好不容易同时在同一个故事中再度出现的这两个角色,居然没有在书中重逢,略心塞。
故事的场景比第一部更加紧凑,两个半小时的东北新干线,好像阿加莎笔下的东方快车一样,一群人因各自的目的上了车,东方快车是完整的密室,新干线上半开放的密室。看的过程心情随着终点站的临近愈加紧张,东方快车我没坐过,但是日本东北新干线当年是从大阪一口气到仙台来回的,只是大概不会那么凑巧是疾风号,纵是如此,当看到小说推进经过的一个个熟悉的站名时,还是莫名觉得亲切。
依旧和第一部一样,个性鲜明的角色抓人眼球。王子是目前伊坂幸太郎作品中最招人恨的角色了,想起电影《告白》里那个谋杀小女孩的初中生,一样只有纯粹的“恶”,水果组合是戳心的很了,因为柠檬都想去看动画片《托马斯小火车》了,只爱动画片的柠檬努力去读好友蜜柑喜欢的那些世界名著,一生气就引用书里名段的蜜柑则是一边吐槽柠檬只喜欢动画片一边默默记着柠檬说的每一列小火车的特征,两个人都在努力的迎合对方的喜好却又嘴硬不承认,直到那一刻“不管相处多久,最后都只能分别孤单默默死去”的到来。
衰神附体的七尾居然占了大部分篇幅,而且居然从危机四伏的疾风号顺利脱身,也让人觉得愕然。七尾的身上隐约能看到第一部中杀手蝉的影子,然而其实整部小说看下来,并没觉得七尾的个性有多鲜明,水果组合或直接或间接因他而死,且他还根本没看出王子的阴谋,实在让开着”上帝视角“的读者各种心塞。心塞之外倒有一点,大部分笑料都是七尾提供的。。。
这本书的原名是《瓢虫》,而七尾的绰号就是瓢虫,瓢虫的英文名是ladybeetle,lady据说值得是圣母玛利亚,背负着玛利亚的七个悲伤飞上天,所以为瓢虫才叫ladybeetle。
当疾风号终于抵达终点站盛冈,小说也迎来了结局,在最后几章才出现的类似扫地僧角色般的木村夫妇(酒精依赖者木村的父母)化解危机制伏王子,悬着的心总算也归回原处,杀手界的杀手们再次交集再次散去,每一次都会出现新角色,每一次又都有新的角色离场,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继续期待新作,新的旅程。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68550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梦回乡土,诗意田园 ――《乡土中国》读后感

    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顺手抽一根草茎嚼在嘴中,望着眼前的土地,长空碧云,热风草浪,林中高楼,溪边矮屋,即看到繁华,也有落寞和荒凉,这就是乡土,养育了华夏五千年的黄土地,我生长了十五…

    读后感 2022年5月29日
    1.0K
  • 《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母亲》读后感300字

    《感动小学生的100个》主要写的就是对儿女付出的一切,其中故事令人感动的还是《母亲的直觉》。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灾,使刚出生十天的小婴儿与母亲分离了。过了六年以后,母…

    读后感 2022年6月18日
    113
  • 《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读后感_1800字

    《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读后感1800字 本书与作者本书是畅销书《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作者高杉尚孝的全新作品。本书将揭开麦肯锡精英的情绪处理方法和思维习惯,教你如何处理职场中的负…

    读后感 2022年9月6日
    91
  • 沙海谜国好词好句

    【好词】 广袤无垠、延绵起伏、雄浑壮丽、摄心动魄、亦幻亦真、美轮美奂、 变幻莫测、沁人心脾、豁然一变、聚精会神、迫不及待、声情并茂、 唏嘘不已、一无所获、交情匪浅、雷厉风行、热泪盈…

    读后感 2022年7月16日
    121
  • 《小珊迪》读后感400字

    “卖火柴!卖火柴啦!先生,买盒火柴吧!太太您行行好,买盒火柴吧!”在北风呼啸的,街上走来了一个叫卖火柴的小男孩。他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

    读后感 2022年6月14日
    308
  • 《世界最美的诗歌》读后感_1000字

    《世界最美的诗歌》读后感1000字 读后微语: 其实,这本书自己读得有些仓促与漫不经心,也许是里边的文字太过晦涩难懂,也许是自己还未达到与诗同情同心的境界,又或许是自己文化素养太拙…

    读后感 2022年9月15日
    12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