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的衰落》读后感1300字
关于士绅的作用:
(p.21)南北有差异,导致20世纪南北土地分布状况不同:
南方宗族组织强大,公有资产多,且土地分配极其不均。原因可能有:由于南方的发展最初由北方移民开拓而来,一开始国家的作用就有限,大型公共服务如水利工程由士绅负责;南方商业的发展使士绅有更多的渠道积累财富。
(p.25)19世纪早期士绅具体社会管理职能:1.调解纠纷2.监督地方学堂3.监督水利工程4.招募和训练地方民兵5.包揽农民税收
(p.26)上层士绅与下层士绅:作者将他们归为两类人,上层士绅出任行政官职,通常依靠置办田产维持生活,下层士绅更多是生员并管理地方事务,常常贪污地方管理费用。在这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其实有三股力量:皇权,官僚机构和乡土组织,上层士绅属于官僚机构,下层士绅就属于乡土组织。他们很多时候会有矛盾,上层士绅会不齿于下层士绅的腐败行为,但更多时候由于下层士绅不可缺少的维稳协助角色又维持一种平衡,有时候面对战乱之类的挑战时,上下层士绅则会结盟(这种结盟产生的地方武装甚至成为军阀的源头)。
商人的社会地位:
没有组织自治权:政府组织手工业和贸易协会将他们管理起来,发行专卖权与许可,商业活动依赖官方的庇护,尤其是私人关系,大量资本用于贿赂官员。而且在大多时候执照是非永久性的。山西票号短暂出现过永久执照且势力强大,但其遇上西方银行业的时机使其未能继续发展。
(p.60)官僚资本主义:利润最丰厚的领域如盐业,丝织业,都由内务府管理以增加皇帝的资产。由于此时皇帝是最终受益人,贿赂与贪污更顺理成章,盐商即使垄断经营,也被官员敲诈大笔钱财而未能积累大量资本。另一个角度来说,盐商出于进入官绅阶层的可能性而在没有发展出商人自己的价值观,反而将资本都用于官绅化的文化投资上。
近代变革的起点:
(p.277)太平天国运动打破了诸多权力平衡:1.地方和中央2.文职和军职3.外国人和本土精英4.上层士绅和下层士绅。下层士绅组织的地方团练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地方军事化,由团练帮办大臣发展的地方军队则演变成现代军阀。国家卖官使得士绅范围扩大,上层官员和下层官员联系更紧密,税收豁免权扩大对乡村经济造成巨大压力。在上层士绅的庇护下,下层士绅的乡村管制渐渐脱离政府的管控,尤其在税收方面。
(p.361)地方督抚主动推行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获得了某些部门的实际垄断权以及地方财政来源。(p.404)类似的,军事现代化配合“下级忠于上级”的练兵模式培养了一批独立的军事精英。中央政府的军事和财政权越来越多地落入地方巡抚的手中。在创办新式基础管理设施上,士绅和商人也形成了联盟保护地方资产免受中央政府盘剥。
(p.425)清廷注意到了地方士绅强大的独立趋势,因此在铁路修筑权上宁愿依仗外国人也不愿让其落入地方士绅手中,激怒了爱国者,此为保路运动由来。
(p.459)但上下层士绅并非从此就铁板一块,相反,上层士绅成为地方政治活跃者,成为立宪主义者、铁路投资人和现代学校资助人,在文化上走向海外走向世界。而他们的乡村税租经纪人——下层士绅则发展为地主和高利贷者(土豪劣绅),在经济上独立,在政治上寻求军阀的庇护,最终消亡在共产主义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