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大猩猩: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读后感1300字
你说什么我听不见 我说爱你永不变
——无意失聪
如果我说,你所见的、记住的、以为的、知道的等,都不是真实的,你会信吗?然而,这是真的。《看不见的大猩猩》从六大错觉论述了你以为并不是你以为,你看见并不是你看到。
注意错觉(无意视盲,无意失聪)
你是否认为泳池旁边的救生员会密切注意所有人,以防止有人会溺水。yes or no?解释:
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时,他们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尽管有时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是很明显的。
人们对于预料之外的事物经常是看不见的。
心理学实验及生活实例:
波士顿的考克斯案件、美国核潜艇与日本钓鱼岛相撞事故、橄榄球运动员的车祸,驾车时使用电话。
应对:
认识注意错觉,正确对待注意错觉,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错过不该错过的事物。
认识到人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记忆错觉
昨天,你干了什么?还记得吗?
解释:
人们的记忆信息并不是现实的复制品,每次回忆都是一个信息重新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还要受到个体主观意识的制约。
实例:
影视剧的穿帮情节。
你能记起路上刚刚向你问路的人吗?
错误的把他人的信息当成自己的经历并存储在记忆里。
应对:
你之所以能够对很多事件的记忆栩栩如生,是因为情绪反应起了很大的作用。
自信错觉
信心就等于准确性,信心越强,人们就会认为准确度越高。
试问,你生病了你会过度依赖医生吗?一个需要翻开医书开药的医生和一个不需要翻开医书的医生你更相信哪个呢?
对自己现有的水平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敢于在他人面前承认自己并非全能。
知识错觉
高估自己知识深度和广度,错误的评估自己的知识水平。
人类经常以为自己知道很多,可实际上却并不知道那么多。
通过学习可以没内化一部分知识,可知识错觉误导了他们分不清“熟悉知识”和“掌握知识”。(这也是为什么老师喜欢测验的缘故)
人们喜欢关注那些比较容易理解的零碎信息,并由此认为知识尽在掌握,殊不知那些被忽略的信息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因果错觉
因果错觉主要建立于认识上的三种偏差:
①人们倾向于把任何事物都归类在经验中已有的模式之内;
②人们倾向于从巧合发生的事情中寻找因果关系;
③人们总是推测先发生的事情是原,而后发生的事情是结果。
潜能错觉
产生原因:
人类对于大脑的利用还处于低效率状态,众多的脑力资源还埋藏在大脑深处;
人们更愿意相信通过采用简单的技术手段就可以轻易地激发大脑的潜能。
实例:莫扎特效应
应对:
有氧运动,每天30分钟的散步或是慢跑,可以让大脑保持聪明伶俐。而所谓的智力锻炼游戏本身没有什么作用,坐在椅子上玩游戏更是毫无益处。
认知能力的迁移是很困难的,如果人们希望提高某方面的认知能力,却只能做最有针对性的训练,那么这个训练对于其他认知能力几乎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减少日常错觉对自身影响的方法:
①科学地了解日常错觉(通读本书)
②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并不是有效的,由上述言论可知)
③把目光锁定在技术手段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本杰明-富兰克林,《穷理查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