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900字
无限感慨,也有了很多新的收获。
上次阅读《巴黎圣母院》是10年前了,那个时候太小,虽说读过很多遍,但也仅仅止步于了解情节而已,甚至每次读到鸟瞰巴黎那章时就会不耐烦的跳过。而现在看来,书中对建筑物的描写蕴含了很多作者对时代的感慨:书将取代建筑物,小的将战胜大的,这个将取代那个(克洛德·弗洛格)。也了解了一个新的说法(对于自己):建筑物也是一种人的思想的表达,比记载在纸张上的思想更自由、更永恒。然而方便的往往流传更快,接受范围更广,因此这种建筑艺术在西方印刷术崛起后迅速崩塌。不免推测,在这个互联网崛起的时代,方便浏览的爆发式信息,会不会也使书籍在某个节点退居传播思想的二线?
对于巴黎景观的描写,更是使自己脑海中出现了BBC纪录片《鸟瞰德国》的画面,虽然不是一个国家,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震撼与美丽。以仿佛好莱坞大片的某种视角开篇,作者随着人潮涌动的方向逐渐推进了故事的进展,把握大局却又不失细节。
话说回来,小时候读了很多次,不光是因为情节,更是因为自己没有读出教辅上说的什么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的爱与美丽心灵或是道貌岸然的主教助理,只读出了渣男弗比斯哈哈哈哈,那个时候天真的自己。。。对于那些莫名其妙的爱与挣扎更是一头雾水,可是现在再看,我读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同时也感激那个时候没有尽信教辅,保持了自己无知的空空的大脑,为以后自己的一点点小想法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从主教代理这个矛盾的人说起吧。其实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出类拔萃的人,年轻时对知识的渴求,对宗教的虔诚,19岁开始便一人抚养两个孩子——他的小弟弟约翰和孤儿卡西莫多,以及后来对流浪人格兰古瓦的教诲,使之成为一个诗人,有了自己的营生,在各个科学领域均有建树。作者甚至会通过他的嘴,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将摧毁那个。然而在遇见爱斯梅拉达之后,他变得极为变态、极端、猥琐。全篇他总对那个小姑娘说一些色色的话,哪个正常人听了之后都会觉得这个人好淫荡,好变态。但我觉得,他对爱斯梅拉达是发自内心的爱,只是在那种存天理,灭人欲的背景下,在那种从小就开始灌输的禁欲思想的熏陶下,在从未或几乎从未领略过父母之爱的心灵引导下,他歪曲了自己的爱,得到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对小姑娘只是肉欲,并对此坚信不疑。不过试问:书中也提到他对别的路过的女人也会有欲望产生,但是一旦翻开书本,脑子便会清灵;可对于爱斯梅拉达,那种挥之不去的幻像不过是爱上一个人后的茶饭不思罢了。他的错误判断和变态极端的做法是导致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如音乐剧中自我表白的那段唱词: Tu vas me détruire(你会毁了我) 可恨可悲可怜。
我还有个大胆的想法,卡西莫多在某些方面其实是主教代理的影子,他的纯洁与邪恶,都是受弗洛格的言传身教吧,毕竟他是把这个畸形儿带在身边抚养(除了请奶妈的那段时间),他的亲弟弟交给了磨坊边的人家。结局的那句我所爱的一切啊何尝不是神父的所想——约翰和爱斯梅拉达的不得善终。
评价往往说卡西莫多的心灵是善良的,我并不这样认为。他的心灵是纯洁的(此处是中性词),虽未被世俗所污染,但也未被文明与爱开化,封闭的灵魂即使接触也是接触那些嘲笑和轻蔑的脸,唯一能和他交流的主教代理也是一个并不太懂的爱的人,所以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仿佛一缕阳光照在长年阴暗封闭的沟壑中,让卡西莫多知道了人世中的温柔与善意。他的善良与他的尊重一样,分别只给一人。因此而评价这个人时只能用他更加普遍通用的表现性格——纯洁。
另一个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是爱斯梅拉达的价值观。我并不否认她的美德,因为她的善良,特别是以吻还击那段,放到自己以致很多人身上都是做不到的。然而水晶瓶与陶土瓶的选择以及她对爱情的天真注定了谁也拯救不了谁,倘若她尝试了解一下弗洛格或是卡西莫多,或许可怜人也不会那么多。
另外一群人,巴黎的市民们啊,多么像现在越来越容易被舆论和流言控制并善于用这些伤害别人的我们啊!人类究竟进化了吗?战国时期的三人成虎,16世纪上一秒绞死她!下一秒救赎!的巴黎市民,现在听风就是雨的我们,究竟有何差别?
倘若爱斯梅拉达不沉迷于虚无的爱情,倘若弗洛格做法温柔一些,倘若卡西莫多有一个正常的躯体,倘若弗比斯忠诚于他的未婚妻。。。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以至于读完之后连一点希望都不给我。。。不过这也紧扣了主教代理在墙壁刻上的宿命一词,这个智慧偏激的可怜人仿佛已经遇见了自己的下场。
究竟谁是蜘蛛?谁是苍蝇?或许再有2,3年我会有其他更成熟点的想法吧,发在这里纪念一下。
10年来唯一没变的想法就是弗比斯真是个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