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傅雷全集)》读后感1400字
《幻灭》读后随想
1843年,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他44岁时,创作完成了他称之为在他的作品中居首位的著作——《幻灭》。
1964年,中国翻译家傅雷在他56岁时,把《幻灭》翻译成中文,使巴翁的这部作品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2017年,在我步入人生的新的阶段之际,我阅读了傅雷先生翻译的这部巴翁的伟大作品。
也许是因为阅读时年纪与巴尔扎克创作时的年龄相仿,也许是因为傅雷先生中国化的精彩翻译,也许是因为自己在性格和人生拼搏方面与小说主人公吕西安、大卫·赛夏和大丹士或多或少的相似,我在阅读时始终在震撼-反思-再震撼-再反思中徘徊,居然在纸质书与电子书共同阅读的情况下历时一个多月。
《幻灭》的一个主人公是吕西安,这个出生在法国外省安古兰末的青年诗人,虽然聪明、有才华,但是自私、虚荣,野心很大而又意志薄弱,总想抄近路一步登天。他来到巴黎之后,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大丹士和他的小团体的道路,这条路充满艰辛而且漫长,但是清白、靠谱。对于这条路,吕西安缺的是坚强的意志和恒心。另一条是斐诺已经取得成功、罗斯多正尾随其后的道路,这条路到处肮脏而且危险,然而表面看来却是名利双收的捷径。对于这条路,吕西安却又缺乏作恶的魄力和本领。因此,吕西安两条路都走不通。他在巴黎新闻界恶劣风气的影响下,离开了严肃的创作道路,变成了无耻的报痞,最后在党派倾轧和文坛斗争中身败名裂。
《幻灭》的另一个主人公是大卫·赛夏,他是吕西安的妹夫,与吕西安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一个青年。他正直、善良,虽有抱负却无野心。他用全部精力从事纸张改良的科学研究,却因过于单纯善良,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刻认识,因而敌不过同行的阴险算计,被迫放弃发明专利,从此弃绝了科学研究的理想。他是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却是一个失败的商人。
《幻灭》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大丹士,他是作者理想化的人物。小团体的道路正是作者为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巴尔扎克坚信,尽管社会环境险恶,但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持久的努力,仍然可以勇达胜利的彼岸。所以,《幻灭》一书所描写的虽是理想的破灭,却并不给人以悲观的印象。因为作者在揭露黑暗的同时,也着力刻画了一些追求正义者、自强不息者,时刻让读者感觉到有一股不与恶浊环境同流合污的对抗力量。
本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遭遇,大部分取自作家本人的经历。读过《巴尔扎克传》可知,作者把自己二十几年的奋斗历程分别安放在三个不同类型的青年身上:他在大卫·赛夏的奋斗中,倾诉了自己经营印刷所和受债务迫害的惨痛经验;他在吕西安的遭遇里,融入了自己在文坛和新闻出版界的沉浮;他在大丹士的阅历中,表明了自己从生活和创作中总结出的信念和主张。同时,他又通过罗斯多和伏脱冷的嘴,深刻剖析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
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财富和权力吸引着外省青年到巴黎去碰运气,由此便形成各种人才云集巴黎、互相竞争的局面。我国当今现实状况与二百年前的法国社会如出一辙,北漂一族就是那些怀揣梦想的吕西安、大丹士。然而竞争者如此之多,真正能爬上显赫地位的却少之又少,这就必然挑起许多残酷的斗争,由此演绎了一出出理想破灭的悲剧。
巴尔扎克告诉我们:时代给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刺激了青年一代的美妙幻想。但是,社会也包含着那么多阻碍个人发展的因素。金钱使多少人才遭受摧残,多少理想归于幻灭。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与阻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矛盾,是人生奋斗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