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100字
现代心理学无论如何描述其学派主旨,其功利主义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现代人在文明规制之下如何压抑或部分压抑其动物本能,从而在满足自身原始驱力时能够无害于所处群体的问题。某种意义上,心理学就是压抑自我、健康分裂的艺术。
《自卑和超越》,作为个体心理学之父的经典作品,正是在这一理论根基下,从“优越感代偿”的人类共性追求角度,提出了引发“自卑情结”的应急驱动机制。为了追求优越感受,个体可能会在没有能力直接解决问题,获得满足的情况下,转而投入某种虚构的场景,以获得心理补偿。当这种尝试成为惯性时,便会以一种类似生活方式的形式体现在现实的各个方面。
自卑感形成的关键转折,发生在婴儿出生之后由完全“自我需求中心”向“关注他人与合作”的心理转变时期。实际上,是最初对于不被完全满足的自我理解,影响了我们对种种物事的归因习惯。有人在正确的引导下发展出独立与合作的能力,有人则因为自身缺陷、溺爱或忽视,陷入过度自我关注的内心漩涡,以哭闹、制造麻烦、示弱等方式变相引起关注,延续婴儿期的优越感受。
这种个体早年间便成型的对于周围世界和生命意义的解读,影响着成人后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以及人们在职业、社会关系与两性关系这人生三大任务(枷锁)中的表现。除非能介入式影响个体对于意义的理解方式,否则很难真正得到改变。也正因为此,个体心理学得以从成年人对于最初记忆的描述中找到解读其生命性格的密钥,并进行相关的引导与治疗。
在此,阿德勒将神经官能症和犯罪者的心理问题归于合作能力的匮乏,并进行了大篇幅的阐述,似有偏题之嫌。但如果读懂了自卑感与合作能力之间的关联逻辑,我们可以看到,合作本身意味着部分压抑自己的本能欲望,接受无法完全被满足的自我。而自卑的起因正是对于无法被满足自我的一种误解,以及尝试用其他方式虚拟地实现优越目标的偏激努力。那么,拒绝合作,本质上是一种原始自恋,是对个体欲望应该被完全满足、以及满足能力不足时企图寻找捷径的执念。
整体而言,《自卑与超越》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它对于利他主义、合作精神、原生家庭、教育引导、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思考与立论,存在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但就全文的论述框架来看,从自卑到合作的理论推演存在跳跃感,关于如何培育或重塑合作能力以完成超越的解决方案供给也不算深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的阅读体验。
不管怎样,还是颇有收获。最大的感受是,只要无法随心所欲,人都会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健康与否,仅仅是表现形式和强度问题。心理学是内心矛盾的平衡之术,不仅仅针对官能症患者,同样也适用于所谓正常普通人的自我提升。在这一点上,阿德勒比弗洛伊德要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