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尼采作品:悲剧的诞生》读后感900字
存在的永恒沙漏将不断地反复转动,而你与它相比,只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罢了!(尼采)
面对单薄脆弱的人生,我们是不是内心都有一个最终问题,即“对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你还想要它,还要无数次吗??”这个问题似乎作为最大的重负压在你的行动上面,人生可以穷尽的好事可言?采此时此刻的问题,所谓“最大的重负”即变成了如何面对仓促有限的人生的问题,彰显的是生命有限性张力,是的,人生来就是一副“苦相”,生老病死都是苦。对人来说,最糟最坏的事就是活着。最好的东西赶紧死去,让最坏的东西存在,这是什么存在?尼采说,这就是生活!生活的悲剧性无处不在,那我们何以承受生命之苦?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提到了三种方式,”苏格拉底文化”,“艺术文化”和“悲剧文化”,对于这三个类型,尼采是这样来解释的:“有人受缚于苏格拉底的求知欲,以及那种以为通过知识可以救治永恒的此在创伤的妄想;也有人迷恋于在自己眼前飘动的诱人的艺术之美的面纱。又有人迷恋于那种形而上学的慰藉,认为在现象旋涡下面永恒的生命坚不可摧,长流不息……今天的我们似乎选择“苏格拉底”式的比较多,即对自然之可探究性的信仰和对知识之万能功效的信仰,我们无数次期盼自己能够通过医学技术让自己长寿,通过先进的经济手段保持自己财富增长,用我们今天熟悉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要“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了。而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德性”原理,已经暴露了这种文化类型的盲目片面和虚妄本色。
而全书最终重点是在陈述后面两种解救方式,即艺术方式,悲剧方式,所以,通常人们把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视为一部美学或艺术哲学名著,它主要就是讨论“希腊悲剧”这个艺术样式,而尼采借助于希腊悲剧来讨论艺术文化的本质,推崇把“阿波罗元素”与“狄奥尼索斯元素”这两种原始力量交集融合起来的希腊悲剧艺术,从而建立了他那以古典希腊为模范的宏大文化理想。用尼采话说《悲剧的诞生》首次接近于他自己的一个“使命”,就是:“用艺术家的透镜看科学,而用生命的透镜看艺术”。 这话已经透露了尼采的思想姿态定位:审美的但不只是审美的,同时也是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