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1100字
于无声处听惊雷
少年时代,大概是读了几本书的缘故,负才任气,指指点点,读鲁迅时,总觉得苦大仇深,文字晦涩。做文字分析题,顶数鲁迅文章最难得分,自此便不喜欢。后来家庭几经变故,于深夜辗转痛哭时刻,忽瞥见鲁迅先生那么一段话,“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先生家道中落,人情冷暖想必也尝过许多,个中滋味,愁肠百结,真是一语中的。于是开始读鲁迅,逐渐获悉平生诸事,像是一个冷而瘦的影子,慢慢自眼前展开,指间还夹着一支若有若无的烟。忽觉天地黯淡。
大约也是古怪,鲜衣怒马少年时,极爱繁华,好美句,好华章。曾深夜读《幻城》流泪,听时针滴滴答答走过。也曾为大冰的故事揪心,一心向往快意江湖。直到年岁渐长 ,才明白文章和人心一样,摘艳薰香虽说不易,但朴实无华更是难得。张晓风说,“现在的作者,写作是他众多本领中的一项,他靠此吃饭,或者不靠此吃饭,他表演,他享受掌声和金钱,他游走,他回来,他在排行榜上。他翻阅这个月的新书,他的心不痛,从来不痛,因为他是个快乐的书写作业员。”
“而老一辈的作者,他们手中捧着火苗前行,那火苗便是文学。那烫得人手心灼痛欲焦的文学。你忍受,只因在茫茫荒郊、漫漫长夜,风雪相侵,生死交扣的时刻,舍此之外,你一无所有。
站在风雪暗夜的荒原,不知鲁迅先生内心是否冷过。
向往鲁迅那个年代,有郁达夫,沈从文,茅盾,黄裳,孙犁,汪曾琪,徐志摩,冯至,夏衍,田汉,萧红……惊才绝艳,灼灼其华,一个大师云集的年代。民族危亡的时刻,动荡的风吹过每一个角落,说不清是文人的幸或不幸。从来文章憎命达、自古才命两相妨。写字的手,瘦弱,嶙峋,无缚鸡之力,动辄写下的文字,却可使鬼神夜哭,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到了现代,人们对文章更加包容,文章的作用,也从唤醒国人变为娱乐大众。美国有个名为波兹曼的,写了本书,叫《娱乐至死》,他说,“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凡是认识两个字,能保证自己不写错名字的,无论什么牛鬼蛇神,都敢大行其道,洋洋洒洒,出书签约不断,吸引一批无知少男少女为其上刀山,下火海,痴情不改,誓死捍卫。无知如刘同之流,竟也接二连三出书,《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谁的青春不迷茫》,似乎只要书名合辙押韵,管他什么意思,写就对了,凑齐六万字,总有人看的。这是对文学的侮辱,也是对大众的嘲笑。
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悲哀的不是刘同,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