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必须的(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读后感1300字
人人都要懂点心理学
通常来讲,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而用一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为导向,达成行为效果的心理效应,被称为“沉锚效应”。
锚定效应
身边很多现象都能用这个效应解释,我们也可以合集运用这个效应。
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幽默的人,幽默为什么模仿不来以及为什么我们觉得一个人幽默?
「幽默即智慧」,一定程度上是有科学道理的,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创造性。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笑点高低,就是对笑话中创造性的领悟倾向和领悟能力的个性化差异。
大创造。也叫杰出创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这一类。
小创造。也叫日常创造,日常工作中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和突然感悟。这种创造的能力现在我们认为是一定程度上可测量的(Amabile, 1982)。
微创造。指的是个人对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或事件做出的有个人烙印的诠释。比如练习弹吉他的时候,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弹奏方法,开发个性化的技巧与手段。微创造是让一个人从新手构筑成为专家的心理水泥。
临创造。指的是技能娴熟的人进行的专业化创造——比如说设计画个新海报,策划出个新方案,段子手编个新段子。
笑话,我认为可能出现在小创造、微创造和临创造的任何一个之中。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笑话肯定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
为什么看有些书我们就是看不下去甚至犯困,看另外一本有可能越看越有劲?
这终于能解释了为什么我高中上数学课,见到数学老师都想闭眼
外界信息转化率偏低的情况下,人就会有放空、发呆乃至犯困的倾向。看书犯困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情境。人们对后面的这句话加工时间更长,回忆效率更低,复现水平更差——说白了,就是第一反应没太看明白,而且就算看明白了也很快忘掉了。这就是典型的信息转化率不高。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是更新自己的图式的过程。而图式,就是个体有组织的经验网络。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就事论事地使用狭隘的图式,未必完全有利于信息的转化。别为了学而学,这样要学进去需要太高的觉悟,说难听点儿,「功利」些去看书吧,让书跟你结合得更紧密点儿,时时觉得书中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太痛苦,在里面找到自己,信息转化率就会上来的。
为什么这么多人随时随地在玩手机?
因为闲的。
记忆提取的过程中,不需要心理能量提取的叫程序性记忆,需要心理能量提取的叫陈述性记忆。
认知加工过程中,也有有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
就算在生活中,也还有「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种话。
因为闲的时候不需要提取心理能量,太闲想做点事。
时间知觉:为什么感觉有时候过得很快,有时候过得又很慢
所谓「时间感」,其实用更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时间知觉」。我会在下面的内容中沿用「时间知觉」这一词汇。
为啥快乐的时候时间就过得快呢?因为神经递质可以选择性地影响人类和动物内在时钟主观上的转动速度。
比如,多巴胺拮抗剂能改变主观时钟的转速,从而影响对客观时间的知觉;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也能使主观时钟的转速改变,从而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严重点儿讲,吸毒的,时间知觉都紊乱,一嗑药就不知道时间长短了;现实点儿讲,看 paper,三分钟也觉得漫长,度日如年;打 DOTA,三小时也觉得短暂,一晃而过——说白了,是这两种行为诱发的神经系统反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