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战(战争论丛书)》读后感3500字
引:西谚有云,你有一天将遭遇的灾祸,是你某一段时间疏懒的报应。
东谚亦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总体战》是世界经典军事名著。作者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前将军、军事理论家埃里希.冯.鲁登道夫(1865-1937),普法战争时,他才五岁,所以到他去世,其大部分生涯与德意志第二帝国(1870-1918)有较多交集,算是“准生死与共”。Ps:如果德国人姓名中有“冯”(von)字,基本说明人家是贵族出身或御赐贵族爵位。
一般情况下,西方著名军事理论家都没在作战指挥上独立地干出些名堂来,比如克劳塞维茨、若米尼,可能是仕途郁郁不得志,才发奋研究学问,出了遑遑巨著。东方的情况好像好一些,比如兵圣、王阳明(不是现在那个小鲜肉),都有过辉煌的战绩,当然也有负面典型如赵括、马谡的,他们理论功底都不错,但如果他们好好地研究学问,也许一些典故成语会重写。鲁登道夫(下称老鲁)算是个全才,指挥作战有吹的资本,比如坦嫩贝格(或坦能堡)战役和马祖尔湖战役,本书中可是不止一次地被他提到,战后,他又研究了军事理论,有成果有论文,有理论有实践,能当将军,也能当学者,世之罕见。
回到这部书上,我觉得它不像是军事作品,因为这里面的内容已经大大超出了军事的范畴,其中随便哪些部分都可以成为现在某些热读物的名字,比如石油战争、货币战争,不排除乔良的《超限战》也参考了这种写法或者说研究方法。而最后一章阐释统帅的部分,则有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和诸葛亮《将苑》的影子,这说明此书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因此,要全面品尝这书,不能拘泥在军事领域,还需从长计议。
1918年德国一战战败后,割地赔款,民不聊生。直至1931年,德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处于失业之中,无论保守党、社会党、还是共产党,都只知道在报纸刊物上互喷,各种主义思想满天飞,像极了当时前几年的上海文艺思潮。纳粹党则很“接地气”,虽算党派,但从无与其他党派争论(德共:说好一起到白头,你却偷偷焗了油),全体党员全身心地投入生产自救,不管什么出身,只要加入该党,就有活干有饭吃,哪个不欢天哪个不喜地。(此时此刻,有没有想起胡适的赶脚?少特么谈些主义)1933年,纳粹党魁阿道夫.希特勒顺利出任德国总理,魏玛共和国完蛋ing。1936年,希特勒刚刚上台满三年,当年7月隆重举办了第11届夏季奥运会(不知道赔钱没,但国威大震)。不得不服,此时的德国经济蒸蒸日上,傲视欧洲。同年,由于英法纵容,德军顺利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希特勒在刀尖上跳舞、试水成功,但后背出了一身冷汗,希特勒的内心有一万只什么马在奔腾,张伯伦、达拉第这两个傻冒就想让德国这把爱情的火烧向东方那片爱情的沙漠,然而天不遂人愿。
在这种背景下,老鲁被民族自豪感的桑拿蒸得又坐不住了,他想表达,他要为德意志复兴干点啥,于是他通宵达旦,秉烛夜爬,加班加点赶制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操作指南》——《总体战》。一年后,老鲁就化蝶了。
老鲁在战争研究方面的眼界应该要比克劳塞维茨、若米尼、杜黑、米歇尔、富勒等人要宽广,因为他已经把经济、政治、金融、文化等都纳入进来了,而后者多囿于一域。
办事先看钱,看人先看价值观(玩笑)。老鲁的价值观有些扭曲,他怎么就那么讨厌罗马教廷、犹太民族和共济会啊!他说:“在德国,犹太人和罗马教廷及其帮凶借助德国社会和经济出现的问题,大肆动摇人民意志,瓦解人民的团结”,目的就是为了发“国难财”。“由于犹太人和罗马教廷无法彻底绞杀各民族的民族血统,所以,各民族的民族价值便被保留了下来,他们利用了这种民族价值,让各民族之间互相争斗厮杀”,看看,犹太人和罗马教廷有多坏!其次,老鲁认为战争本质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克劳塞维茨的理由已经站不住脚了,战争和政治都要服务于民族的生存,但战争是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体现,所以,政治理应为战争服务。这明显就是要建立军国主义啊,当时永田铁山、冈村宁次、小煨敏四郎、东条英机(日本统制派分子,“煨”是别字,火田打不出来)就在德国考察,一定是受到了这种理论的严重核辐射,否则怎么会发生重大基因突变呢?
老鲁认为,民族的精神团结是总体战的基础。“人民群众越具有强烈的种族意识,他们的种族意识就越能得到激励,进而人民群众对民族生存条件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楚、全面”。言下之意,德意志民族是全天下最优秀的民族,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是不是很熟悉的理论?他认为传统宗教是靠不住的,必须要有意识的种族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共同参与,才算是一个民族的团结,这就充分体现了德国人的哲学理性,他们不信传统的盲目的麻木的宗教,特别是罗马教廷的洗脑,他们要的是科学宗教,类似于《三体》中的宗教。老鲁很赞赏日本的神道教,因为其单一所以爱它,这种纯得不能再纯的效忠天皇就能让各位死士告慰列祖列宗的路子一片光明。当时的日本人看了这书,一定自豪感爆棚。但老鲁还有后话,“和其他宗教一样,神道主义也蕴含着巨大的危险,关于这点,我不想做过多的叙述”。为什么不说?不说?不说?——相信永田铁山、冈村宁次、小煨敏四郎、东条英机的鬼魂一定在老鲁墓前久久不愿离去。
已扫描到以下内容
老鲁认为,打总体战,就要打造军民一体的国民经济。他谈到了原料进口问题(保住出海口),金融信贷和准备金问题(至少发行纸币三分之一的黄金准备金),生活生产原料自给自足问题,食品饲料原料供给是头等大事(以战养战),他说一战时,金属原料不足让犹太人海勒普汉发了国难财(又是犹太人!)。他又提到兵员问题,极力鼓吹普遍义务劳役制。
在兵力及其内涵方面,老鲁研究比较深,他强调军事教育中,严明军纪与保持个性相统一,高技术兵种要适当延长服役期,特别谈到以老带新中士官的重要性,而军官则强调荣誉感塑造与保持,他还强调精神力量胜于装备的作用(气与钢的关系),他还提出现在众所共识的东西:决定战争胜负,人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
在体制编制方面,老鲁强调各军兵种比例搭配的重要性,包括陆军步兵师、骑兵师的编成、集团军及集团军群的组成,空军支队中队大队编成,海军各舰队的配置,此外,他对行军队形、战斗队形也有论述,他强调火力、机动、协同,这在当时绝对是非常先进的。当然,他也很重视战场保障或者说作战支援保障,包括医疗、通信、弹药、油料等等,他还谈到了化学战。
对总体战的具体实施,老鲁强调速战速决,原因:德国四面受敌;对手始终有美国支持,拖下去硬拼实力必败。众所周知,不过多赘述。
总之,阿道夫.希特勒对着老鲁的《总体战》,看一页打一页,打一页翻一页。他杀犹太人、他搞闪击战、他搞变态式洗脑,可能都是按图索骥、看单下菜。当然,这只是猜度而已,并没有半点替希特勒揭黑锅的意思,也许,他们本就是臭味相投,《我的奋斗》是不是也影响了老鲁呢?
已扫描到以下内容
有人说老鲁的总体战就是无产阶级人民战争,有点像,但究其根本,还是有区别的。
1)主动与被动的区别。总体战发动者是主动侵略别国的。
2)非正义与正义的区别。不解释。
3)唯战与唯政的区别。总体战强调政治服从战争,人民战争强调战争为政治服务。
4)单一种族与统一战线的区别。总体战强调种族主义,人民战争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者的联系就是互相反制,老鲁提出总体战时,就明确提出要对付敌对国家的人民战争。而无产阶级人民战争应对侵略国的军团主义就是要自**生艰**斗打持久战。还一点相同之处,就是,两种提法都是广义的战争理论,不是纯军事范畴的论述。
鲁——登——道——夫,这个四字,不知怎么滴,总是默默地暗示我,他就是一个鲁莽的、攀登山道、急着砍柴回家过年的樵夫,玩笑玩笑。
一口气写了近三千字,快成论文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