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作品集:心理学与文学》读后感_900字

《荣格作品集:心理学与文学》读后感900字

艺术家是作品的俘虏,我们是命运的玩物。

读文学史的时候讲到关于神话的部分引用了这本书里的关于无意识的部分观点。一看出自荣格之手,第一反应真是觉得,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哈哈,因为之前对MBTI很感兴趣,顺手就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读。

荣格在书中提到的集体无意识与乌合之众不同,不是从众,而是来自人类始祖的一种无意识,并随着时代的问题借由艺术家等之手暴露出来。作为艺术家的个人表现的不是个人,而是集体,唯有表现集体的才称得上是艺术。艺术可能是超越当代人理解水平的,但会为后世所解读。谈到审美类型的时候结合了MBTI里内倾和外倾的划分,主要谈论了抽象和移情,就我的理解,我觉得意思是过分的抽象和移情都是自我的异化,可能会导致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或者说反过来也成立,这算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点继承吧)。关于日神酒神那篇,起初我以为日神是法制,规范化的象征,酒神是沉醉于本能,但荣格说酒神是一种去个人化,我有点不太理解,我觉得日神酒神更像是平等与自由的互相牵制、“和解”的关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我真是看不懂,可能理解力还没到吧…

最后一篇谈到了周易文化,荣格说在其中发现了一种因果无法解释的事物的解释方法:对应(忘了具体的翻译了)。中国文化真的很玄,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道家思想,我觉得有点像荣格说的内倾的审美特性,受到变动的事物的压制转而想找到那个不变的定律来求得内心的平和,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以不变应万变”和那个“道”吧。接受了太多唯物主义和所谓理性主义教导的我们,可能忘了去回头看看我们中国那些经典背后的玄妙智慧,我们可以否定,但在否定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好好理解一下。想到了一句顶一万句里那个传教士屡屡受阻的情节,老百姓也许缺少宗教的信仰,但确实存在以其他形式应对不能掌控的生活的其他难言的智慧吧。

读的那版是白色封面,记得译者来自中文系学者,文笔很棒,很好地适应了中文读者的遣词造句习惯,没有不好的翻译所给读者额外造成的那些意义难解。

最后一点,阅读之间有一段日子的间隔,想到一些问题,再读的时候发现原来来自书中,所以说,看书进行总结有一个好处是,不会把来自别人的想法误以为是自己的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69061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450字

    《木偶奇遇记》这本书可谓是家喻户晓,就在这个,我买了一本,仔细的读了一遍。读完后,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老木匠用木头做了一个叫匹诺曹的木偶。匹诺曹的经历还真是不少啊。他很…

    读后感 2022年8月7日
    74
  • 《新闻大求真》观后感350字

    【第1篇】 本周是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每天晚上6点钟,我吃好晚饭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安全教育特别节目。节目内容为火灾逃生、预防溺水、交通事故等安全知识。 …

    读后感 2022年7月20日
    108
  • 小兵张嘎,我们永远的榜样

    今天是星期四,带我们去看电影«小兵张嘎»。影片讲的是张嘎的被敌人杀害了,张嘎想为报仇,参加了八路军,面对敌人沉着冷静、毫不畏惧,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了敌人。 …

    读后感 2022年7月10日
    119
  •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昨晚夜灯下开始读这本书,黄色的光照进内页,情感就绪。然后却是发现几度快要读不下去,与书的情感僵局在第三部幸然自破。 简单说一、二部:《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也许是因为九十二…

    读后感 2023年2月16日
    19
  • 《调侃的背后——戴增钧》读后感_1500字

    《调侃的背后——戴增钧》读后感1500字 《“风流才子”不调侃,估计你不能活吧?》 正文:(二) 何谓“满纸荒唐言”?又为何“满纸荒唐言”?因为,其背后恰恰是“一把辛酸泪”,这就是…

    读后感 2022年9月9日
    240
  • 读《一支登山队的覆没》有感400字

    故事讲的是,一支登山队,快到山顶的时,最前面的队员无论如何也支持不住了,他脚步趔趄,身体摇晃,站立不稳,快要摔倒了!处于条件反射,后面一个人立即伸手去扶前面的队员,可是还没有伸出手…

    读后感 2022年7月11日
    24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