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唯美诅咒(吴晓波细说商业史03)》读后感1600字
为商之道关键在于认识周期,同时善于运用周期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生存在三个周期之中——一是宏观波动周期,二是产业成长周期,三是企业生命周期
在正统的中国经济史上,从来没有为海盗留一席之地。然而,正是非法的海盗活动造就了南太平洋地区的贸易繁荣。
李鸿章一辈人也有很大的局限,那就是,他们始终认定中国之落后只在“物器”而已,以为只要有了先进的“火器”,中国便可争胜于天下。
明治维新的代表人物伊藤博文便认定说:“国家富强之途,要在二端,第一开发国民多数之智德良能,使进入文明开化之域。第二使国民破旧日之陋习,不甘居被动地位,进而同心协力于国家公共事务,建设富强之国家。”
科学管理的四大原则:无废才、无废材、无废时、无废力
当经理的“五个会用”原则:会用人、会用物、会用时、会用钱、会利用机会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把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那么,就会去搞“阶级斗争”,于是大家你斗我争,倒霉的当然是天下百姓了。
“极炫耀处,即衰落处”
晋商兴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十分简单而朴素的道理:任何一个产业和企业,如果靠与政府的特权契约来获取利润,那将是非常危险而缺乏自主性的,无论多么丰厚的利益,最终都会一一失去。它永远只能是一项生意,而不可能成为一个永续的事业。
一个时代或国家,企业家的地位高低如何,只要看一个景象就够了:当企业家与政府官员在一起的时候,是站着的,坐着的,还是跪着的。
中国的每一个朝代,在开国之初都会展现宽松气象,任由工商自由,恢复民间元气。然而,当政权稍有稳定,统治者对工商的态度立即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每次朝代更迭,新的建政者都会反思前人的失误。
当你是一个经商之人,面对官员,千万要堂堂正正地站着和坐住,否则某一天就会“爬”到地上
“对商业现象的鄙视,对市场秩序的厌恶,并非全都来自认识论、方法论、理性和科学的问题,还有一种更晦暗不明的反感。一个贱买贵卖的人本质上就是不诚实的。财富的增加散发着一股子妖邪之气。”
在我看来,仇富情绪的浓烈,是因为中国有一个特别不健康的营商环境。
当你是一个经商之人,面对官员,千万要堂堂正正地站着和坐住,否则某一天就会“爬”到地上
细数两千年商业史,最会赚钱的人主要是两类,一是贪官,二是向政府寻租的商人。
中国的有产者从来没有在法理和制度层面上确立私人财产所有权不容统治权力侵犯的权利,相反,从统治阶层到知识界均认为,对富有者的剥夺带有天然的合法性与道德威势,是维持社会稳定、“均贫富”的必然要求。
所谓“富不过三代”,并不仅仅因为中国的商人没有积累三代财富的智慧,更是因为财富的积累必托庇于拥有者与政权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则必然是脆弱和不对等的
在世界经济史上,学者们普遍承认股份制公司模式的出现与海盗及远洋贸易有直接的关系,而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正诞生于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即1602年成立于阿姆斯特丹、从事海外贸易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企业史的意义上,承包制是一种最显著的“中国特色”,它是国营经济体制的一个衍生型制度,它力图在不改变国家控制重要资源的前提下,激发民间的生产积极性
所谓的十大商帮,除了大家所熟悉的晋商、徽商和广东十三行之外,还有陕西帮、福建帮、江西帮、洞庭帮、宁波帮、龙游帮及山东帮
市镇经济的崛起,是明清工商业的一大特征
企业史的意义上,承包制是一种最显著的“中国特色”,它是国营经济体制的一个衍生型制度,它力图在不改变国家控制重要资源的前提下,激发民间的生产积极性
利用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性大量发行美元,用这种方法借全世界的钱来投资和消费,维持一个很高的生活水平,这样就造成了全世界的流动性泛滥。
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增长方式的症结在于制度性障碍,所以要真正实现转变就是进行改革,消除制度性障碍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与悲剧的意味
郑和的远航行动表明中国在当时的东亚和南亚地区建立了以朝贡为特征的区域性政治、经济合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