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读后感1200字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凯茜.苏丹
本文是以女性的角度,来描写七、八十年代黎巴嫩平民在内战中的日常生活,现场记录中东一隅的民族战争、宗教冲突、阴谋暗杀。我们所熟悉的日常,加上炮火、炸弹、狙击枪,这样的画面真实展现在眼前,读来让人紧张、压抑到无法呼吸……
凯茜.苏丹是一位美国女孩,因为叛逆与父母无法相处,又因为爱上黎巴嫩医生米歇尔.苏丹,1969年随夫定居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黎巴嫩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共存的国家,70年代初的贝鲁特号称“小巴黎”,因为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密切,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米歇尔的父亲在当地是大富商,颇有关系与手段,家庭富足,凯茜爱上了贝鲁特。
这一切美好在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后戛然而止,由于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巴解组织与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冲突问题、穆斯林不满基督教政府腐败与不平等问题,两派冲突逐渐升级,演变成长达二十多年的内战……
贝鲁特由一条“绿色分界线”分为东区和西区,东区是基督教地盘,西区为穆斯林地盘,米歇尔家族是基督徒,父母兄弟们都住在东区,而他们一家四口却住在了西区的基督徒飞地、靠近“绿色分界线”的大楼里。每次冲突一开始,“绿色分界线”便是最危险最动荡的地方,他们不得不一次次在冲突开始时,冒险绕过穆斯林地区,赶快搬去父母或兄弟姊妹家,然而又在冲突结束后,再回来整理他们被炮弹袭击过的、千疮百孔的家。
一次又一次,面对这样的残酷,收拾这样的残局。经历过朋友被炸死在街口,经历过同事差点被当面割喉,经历过接孩子回家炸弹跟在车后一个个爆炸,经历过狙击手的子弹从耳边尖啸而过……为什么不离开?也许是寄望每一次都是最后一次,也许是对熟悉的“家”的留恋……最后,在84年一次回美国探亲期间,战争再一次猛烈爆发,他们再也没能回到原来的“家”。然而,并没有什么,即使一开始如何拒绝如何无法接受,慢慢地,也就适应了,那样残酷的战争中都能坚强地活下来,还有什么能打败他们!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女人作为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带领家人在战争中艰难生存的故事。可是从她描写的种种战争的起因、过程,战争双方的诉求、行为方式,只觉得人类是多么愚蠢、可笑与悲哀,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争着各方的利益,最后怎样呢?死伤无数、一地废墟,只让人疲惫与绝望。
当作者的女儿、那个在战争中抑郁、又在美国大学中找回自我、积极投身保护阿拉伯人权益的女孩,说出“不,我要放弃了,我现在讨厌阿拉伯人。”我不知道我自己的立场在哪里……
看到作者以几个亲历者的口吻写到1982年,因为阿拉法特违反停火协议,用人体炸弹炸毁黎巴嫩总统府,炸死新当选的贝希尔总统及其拥护者几百人,以色列组织黎巴嫩长枪党和南黎巴嫩军,在撒布拉-夏蒂拉巴勒斯坦难民营制造的平民大屠杀,我心里充满了愤慨与矛盾。这一事件在我近期几本读过的书里提到过几次,在这本书中写得最清晰明白,细节也一一描画,那些血腥的场景,那些赤裸裸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的大屠杀,让人读来浑身颤抖,人类之间的残忍何时是个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