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诺贝尔奖(2003-2012)》读后感1400字
近朱者赤,作者分析,介绍诺贝尔奖多个领域获得者的名人,自然沾不少大人物灵气。所以,本书读起来,不仅仅能满足好奇心,更是有背景知识,有八卦故事,及故事人物深度解说,包括其性格,人生起初核心观点,理想,热情,使命感,动力等。它更可以帮助读者思考,只为什么只有他们获奖。从他(她)们身上有哪些可以参考学习的气质?
本书用十分通俗易懂语言,简明扼要介绍获奖者们业绩,科学,社会及人类历史上的意义。其中,文学奖基本上都是些有争议人物。毫不奇怪,介绍文学奖文字长过对科学家介绍,好像是在自然或者不自觉遵守“科学简约性”原则。其中,经济学获奖者,尽管基本都是与建立某模型有关,他们数学基础都超强,另外还有人认为“经济学都是常识的集合体”。这句话可信吗?
书中最为鼓励人一个故事或者事实就是:“……玩石墨烯实验,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事实,即是不需要在哈佛或是剑桥,不需要在集纳了最聪明人和最先进的设备地方。你就是在设备上处于二三流的大学里……也能做出令人惊讶的东西”。
另外,在科学研究上能够考虑具体的方案,看它在科学和技术上是否具有前景,最为重要。还有,想做一名好科学家,“动力、坚持和专注缺一不可。如果要成为一名大科学家,除此之外则还要加上“想象”一条”。
如上所述,作者的书名很合适,的确一本书可以读懂,被三言二语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成果。通过读本书甚至可以了解一些学科发展过程里程碑。所以,非常值得推荐。
当然,在现实中,能够获此奖人,都毕竟是在特殊天时地利人和之条件下,都是非常极少精英中的精英。这对于普通人又意味什么?同意其中,一位教授总结这些获奖者时说:“一个人最要做的事是与众不同的事,而不是一辈子做很多很多事。” 因此,读者都不能不想,什么是一身需要做并且还是最重要的事,这像是一个世纪之问?
此外,“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由托马斯·库恩给出的对“科学”的定义,一门学问是否是“科学”,要看它的预测是否是可以被证伪的。为什么是“证伪”而不是“证实”呢?难道是因为迷信的预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被证实的,但它永远不能被“证伪”?
显然,读它除了可以在知识或者精神方面吸取营养,特别是能了解一些科学领域曾经“的热点及对于后来学科发展影响渊源。尽管“人们可以把一辈子的时间都用来期待“诺奖”,这不像是一个很健康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但是,重要的是,难道它不能激励后人思考;如何在各自奔向道理,真理及生命之道上加油?因为能够有好的选择,就是有智慧的本身。
积极正面之精神力量,力大无穷。就是不管多牛量子物理学家,也难估算这种像“精神变物质”的力量东东。如果有人知道如何估算,肯定又是一个特殊,震惊世界的诺贝尔奖。呵呵,️!
读一本簿书,就可以了解世界科学,文化最佳,最红景点,扩大视野。尽管它还只是些皮毛,依然太值了。想一想,牛顿,爱因斯坦他们的学说,过了百年都还有许多搞不懂的地方。因此读此书就可以了解近年(2003-2012)之间,人类特别是科学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大故事,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能够明白许多科学问题本身都具有挑战性,作者们采访不少同行专家,用大白话解释获奖内容,甚至介绍有关学科像是简单综述。因此读它,其投入与获得之性价比非常可观,它是本不可错过好书!期待作者能够有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