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后感1000字
看到书名,就想起了自己的大学毕业论文《假晶现象:基层部队的权力结构》。中国历史著作很多,但是专门讲中国兵制的少见。当初在写论文的时候文献综述一块也因为文献的匮乏而让自己颇有遗憾。《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书的题目就和当初的论文观点不谋而合,兵制、军事和文化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文化最终决定了兵事的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格局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王权与绅权》系列著作中阐述得非常详尽。同样在古中国兵制也正是这些文化的产物。秦一统中国后,平稳统一的社会自然会消磨国民的尚武精神和血性。尤其在披甲守土不再是贵族,有产者的神圣义务的时候,募兵还是征兵的问题才凸显出来。汉以后中国再无强大的汉人中央常备军事力量。各地的府兵也是可发于守土保家,不可激励于为国征伐。在与少数民族间千年的战火中,本质不过是清末时期流行的四字国策“以夷制夷”。西汉的辉煌战果,戍边的除了迁去的囚徒,就是投降的匈奴。而对外作战也大多是征调归降的少数民族兵力,成龙演的《天将雄师》,正是反映了这种现象。即便是战役,五军所出不过数千,列阵于野尽是匈奴。所以强盛的帝国,无论是罗马还是中国,纯正的国民早已放下兵戈,而募兵和征服之地抽调的战士才是战争的主力。也正是因此,每每国力衰弱,动乱发生,归附的民族趁火打劫,帝国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往往毫无抵抗之力,分崩瓦解。说唐朝之败在于藩镇割据,但藩镇之兵大多也是羌人。宋朝强干弱枝,但是兵力之弱不得不一直以钱换平安。官兵战斗力甚至平不了方腊和梁山。明朝成祖后,对付日本流浪者组成的倭寇,也同样棘手非常。古中华军事怪圈即是拒敌不过两代,征战不倚本族。清朝是唯一一个还存留本族武装为精锐的朝代,但是也迅速败在了科技革命后的西方枪炮之下。
到现在中国兵制已然现代化,征兵为主,在征兵中补充募兵手段,使征兵有募兵效果,这是现代兵制的一大亮点。但是正如当初论文所谈,中国部队之中仍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痕迹,制度和实际运作呈现出现代化西方军制–中国传统差序格局的文化假晶。不过现有体会,当初考虑漏了一点,党统军队。党统军队是假晶破局的动力机制,作为第三股力量,使政治属性在文化僵局中占据主导,进而保证了文化侵蚀不会让部队再走古中华部队的老路,让新时期的军队跳出古中华的军事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