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日1:用一间书房 抵抗全世界》读后感1700字
独立,从独处开始
认识魏小河,从关注他“不止读书”开始。
在看他的《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之前,看过“独立日”系列的《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
在书的开篇中,了解到“独立日”系列的初衷,为读者介绍一种生活方式,丰富日常和精神世界,可以从独居生活走向独立人生。
只是,在我看来,这样独立而丰富的生活适用独居者,也适用于非独居者。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孑然独居,还是天天与人相对,在俗世烟火中熏烤,都是独立个体,心中都有一片无法向他人展示的隐秘。我们与他们产生各种社会关系,有生命交叉,有相濡以沫,但不代表可以代替对方成长,侵占彼此的精神疆域。
周国平先生说,“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朝圣的路上,所能做到的仅是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
婚姻状态下的群居生活,只是我们外在与这个世界有了更多联系,而精神的疆域是无论如何不能摒弃的。要巩固自己的疆域不被现实琐碎攻破,唯有在嘈杂的琐事中保持一定的独处,而保持这种独处最好的方式,也就是读书。
春节前,儿子因病在家休息。天天在一日三餐,卫生间和满地的玩具中穿梭,没有忙到起飞,却实实觉得空虚。切菜,开火,拖地,每天在这些简单的重复中,生活如深渊。唯一能获得力量的就是晚上孩子入睡后,亮起台灯,翻两页书,看看这个世界上另一个生命是如何对抗这些空虚深渊。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就能把内心沉重的负能量与书中的生命能量交换。第二天,元气满满,继续与一切嘈杂肉搏纠缠。
就这样,看完了魏小河的《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如遇一有着共同爱好的老友,有着沉静内敛的植物属性,喜欢散文,喜欢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力量,在低迷的时光里,以文字拥抱自己,将自己生命的感受与文字连接。
如果,把这本书当推荐书单来读,建议慎重。毕竟,魏小河把自己的文章称作“读书随笔”,有随想,有感悟,有些许评论,有优秀作者间的比较,也有闲闲聊来的生活琐碎,算不上严格意义的书评。
正是通过这些随笔感悟,认识了优秀作者。从魏小河的文字中,就可以判断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位作者。他说李娟的文字“干干净净,有风吹过”,说阿乙的故事像“夏天的阳光所遗漏掉的,挂在某处已经破败房屋梁架上的蜘蛛网,明明是夏天,但这里发冷,层层叠叠,分明有可循的足迹”。
魏小河在阅读的基础上,创造,解构,摩挲文字,凝视文字背后的生命,再反观自己。在书的自序中,他这么说。“不一定非要评判一本书的好坏,而是借由读书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与丰富,扩展我们与世界的隐秘联系,从而确认自身。”
现在的社会有太多吸引眼球的美好事物,吸引人的标题,鲜艳的事物,漂亮的衣服,不必出门,已有太多种休闲方式,读书似乎是最耗时费力,又无法让人光鲜的消遣。其中,有一点不同。读书指向内心,其他的娱乐休闲更多指向外界。
这里,并不是说,读书的人比不读书的人高贵多少,生活品质高多少。读书与不读书,读什么书,也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也只是各自看世界的眼光不同而已。梁文道老师在他的节目中这样说,“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再热闹的生活,也有平静孤独的一刻。若无法忍受孤独,建议可以看看书。书中自有一片天宽地阔,不受滋扰,独属于自己的世界。魏小河在自序中引用了毛姆的一句话。“养成读书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有了庇护所,面对兵荒马乱的世界,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才会获得让嘴角上扬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到全国很多书友的书房。有些很有创意。比如,把旧冰箱当书柜。有些一面墙上全是书。有些只是区区一角,配着台灯,却也温暖。原来,大家都是爱读书,爱阅读的人。
魏小河也说自己梦想中书房的样子。按他的标准,现在的我算是幸福的人。现在家里,有一间专门的书房。书房有一扇不算大的窗户,窗外有大草坪,有树。窗外,夏天蝉鸣,冬天有阳光照进来。书房里三个书柜,塞满了看过的和没来得及看的书。
写到这里,作为一个专职家庭妇女,天天与生活家务琐事纠缠的怨气开始消散。我想,最好的时光,就是当下。
当下的窗外,鸟儿在午后的阳光里“啾啾”得欢快。